实验室名称:区域性高发肿瘤早期防治研究
学科分类:医 学
承担单位:广西医科大学
建设地点:广西南宁市双拥路22号广西医科大学
实验室主任:黄光武
主管部门: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二、实验室的研究方向,主要研究内容
(一)研究方向
广西区域性高发肿瘤早期防治研究实验室创立于1993年,目前是广西医药卫生领域最先进的大型开放实验室。200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广西第一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实验室就设在本重点实验室内。2002年11月被认定为首批广西科技创新金源单位,2005年2月获得首批广西壮族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2005年10月获得广西高校重点实验室。实验室先后承担承担国家“七五”、“八五”、 “九五”攻关项目,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62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广西科学技术特别贡献奖1项,广西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
实验室的定位是以应用基础研究为主,并向基础与临床应用研究延伸。研究方向以肝癌、鼻咽癌、宫颈癌和卵巢癌的早期防治为总体目标,瞄准学科前沿将分子生物学技术与常规技术相结合,分别从广西区域性高发肿瘤的流行病学、病因与发病机制、重要基因的克隆与表达、肿瘤早期标志物的筛选与鉴定、肿瘤早期诊断方法以及肿瘤的综合治疗技术等方面全方位的开展研究工作,从而既为肿瘤学学科发展以及肿瘤早期防治提供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也为我国和广西生物医药领域的发展提供新产品和新药物。
围绕着区域性高发肿瘤早期防治这一主题,本实验室开展了以下三个方向的研究:
肝癌早期防治研究
鼻咽癌早期防治研究
妇科肿瘤早期防治研究
(二)研究内容
1.肝癌的早期防治研究
1.1 肝癌基础研究
结合广西肝癌高发区的食品中黄曲霉毒素B1(AFB1)污染程度高和人群中HBV感染率高的特点,利用AFB1和HBV诱导树鼩肝癌实验动物模型,进一步建立树鼩转HBx和Ras基因模型,为肝癌病因学及发病学研究建立实验平台。应用树鼩肝癌模型以及AFB1诱导大鼠肝癌模型,通过基因芯片、比较蛋白质组学等技术,筛选影响肝癌发生发展的关键基因和关键蛋白,以定位防治肝癌的分子靶标和阐释肝癌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利用上述树鼩、大鼠肝癌模型以及二乙基亚硝胺(DEN)致大鼠肝癌前病变短期体内实验模型,研究金花茶、银杏叶、番茄红素等天然药物和植物在肝癌实验动物模型中的化学预防作用,对AFT的解毒作用,研究其阻断肝癌的作用机制,为肝癌高发现场人群的化学预防提供实验依据和基础。
肝癌标志物研究方面:利用“SEREX”筛选肝细胞癌相关抗原并进行体外基因重组克隆和表达,制备多克隆抗体,探讨其用于肿瘤的血清学检测的可能性;利用基因芯片和网络信息学技术,筛查可利用的肝癌基因标志物,结合膜芯片技术探讨肝癌早期诊断方法;通过检测抑癌基因CpG岛过甲基化状况,筛选CpG岛过甲基化基因标志物;利用固相pH梯度双向凝胶电泳技术分离树鼩肝癌模型以及AFB1诱导大鼠肝癌模型不同时期的组织,寻找差异表达蛋白。在此基础上应用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得到相应的肽质指纹图谱,鉴定部分差异蛋白质。对筛选出的早期差异蛋白进行验证和鉴定,通过大量临床肝癌患者血清和组织标本的检测,以筛选出肝癌的早期诊断标志物。用纯化后蛋白免疫动物制备相应的多克隆或单克隆抗体,建立在外周血中检测这些特异表达蛋白的免疫学检测方法,并以此为基础研制和开发肝癌早期诊断试剂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