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的竞争是科技的竞争,科技竞争的实质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创造力的竞争。因此,创新人才将成为国家竞争的关键。而创新人才的培养在教育,教育的关键是教师。而思想政治课在开发学生非智力因素、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创造能力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我们要抓住这个关节点,就要求思想政治课教师适应时代需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加强创新教育。
一、创设宽松的教学氛围,调动思维主体的参与意识
教师工作的课堂是个小社会,是师生互动,交流情感的场所,它需要人情、亲情、友情的温暖。在师生双边活动中,教师的关爱传递于善意的微笑,倾听的表情中,一句“很好”、“不简单”,足以让学生情绪高昂,打开心扉,勇敢地表露。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思维活动的主体,而主体参与的积极性是影响思维创造发挥的前提条件。因此,师生相处时,要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心理水平,用理解的方式去对待他们,创设宽松的教学氛围。把他们当成有独立人格,有尊严和个性的未成年人,和他们交朋友,平等相处;充分调动他们的潜能,激发他们的最佳心理状态参与学习的全过程,指导他们解决问题,帮助他们发展个性。课堂上要鼓励和批评(评价)同在,应多用表扬,慎用批评。无论学生提出的问题是多简单、幼稚可笑、荒谬,都应认真倾听,让他们“解放”自己,敢想、敢说、敢做。否则一味在服从顺应,就只会在恐惧中降低了思维的兴奋点,失去了个性与活跃的思维。因此,教师必须为他们提供一个安全的课堂心理环境,调动思维主体的参与意识。
二、必须转变传统教育观念
黑格尔认为“一切改革归根到底是观念更新。”在学校基础教育领域,我们应改变以考试为手段,以分数为依据,只注重少数人培养的教学模式观。因为它忽视了中小学基础教育的性质和任务,忽略了学生个性发展,以单纯考分评价学生,导致一些学生为分数而学,高分低能,畸形发展,不是把学生的头脑当成“一把燃烧的火把”,而是当成“被填满的容器”。(古希腊文学家普罗塔戈培)要改变小学教育只是“听话教育”,中学教育是“分数教育”,大学教育是纯“知识教育”的被动应试教育局面。改革考试和招生制度。因为“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而不应把获得专业知识放在首位”;“一个由没有个人独立创造性和个人志愿的规格统一的个人所组成的社会,将是一个没有发展可能的不幸的社会”。(爱因斯坦)一个人获得知识的能力远比知识本身更具有实际意义,更富有创造性。很多专业知识,都是在离开学校,对知识、智力的理解并非就是储存书本知识。当代心理学认为:智育知识不仅是对外界信息的吸收、加工和储存,更主要的是有超前性和能动性,对实践目的、手段、方法等的预测,对实践的操作性。因此,我们应摆脱狭隘的智育学习观。开拓多层次、全方位的智力、知识观。如果老师怎么讲、学生怎么听,没有一点反面意见,从何谈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文学家托尔斯泰说:“如果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的结果是自己什么也不会创造,那他的一生永远是募仿和抄袭”。如果我们的学生进校时象问号,毕业时象句号,又何谈创造力!因此,我们不能再把应试教育、把分数作为自己的惟一目标了!
三、引导学生树立创造意识、奠定创新基础
加强创新教育,培养创新能力,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因此,我们要求教师从思想、作风、知识等方面引导学生为创造性的发挥创造条件、奠定基础。
首先,引导学生克服创造的神秘感。教育学生创造并不是科学家的独有的专利品,“我们所有的人,都有惊人的创造力”。现代创造理论告诉我们,人人都有创造的潜能,这种潜能是可以开发和培养的。生活中充满着创造。只要我们勤奋学习勇于实践、善于思索,未来创造性的世界一定属于我们。
其次,树立创新的雄心壮志。教育学生“将相本无神”、“男儿当自强”。要不唯书、不唯师、不唯上,敢于怀疑前人,敢想、敢谈、敢干;敢于打破常规,别出心裁地分析和解决问题;敢于不落俗,标新立异地提出一些新设想、新方案、新方案、新观念、新思想;要有“英雄走险道”的甘冒风险的气概,要知道,市场经济本身就是与风险联系在一起的;还要有为实现创新理想而锲而不舍的毅力和坚忍不拔、百折不挠的勇气,要经受得住失败和成功的考验。
第三,具备深厚的知识功底和良好的知识结构。创造需要知识。任何一种创造都是以对所学知识科学的加工的创造性劳动为前提的。掌握的知识越多,越容易产生新的联想、新的见解、新的创造。创造依赖知识。当前,特别要引导学生排除应试教育的影响,努力学好各门功课,以较宽的知识面和良好的知识结构,为将来创造力的充分发挥提供厚实的土壤。
第四,教学方法的选择既要新颖灵活,又要保证能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创新,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而创新精神的培养是通过教学方法的改进实现的。要坚决摒弃填鸭式、满堂灌的陈旧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等有利于发展学生创造思维过程、培养他们创新能力的教学模式,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创新人才的需求。
作为教学一方的教师起着主导作用,主要是导思路、导方法、导规律、导创新。作为教学另一方的学生则要发挥主体作用。即在教师的启发点拨下,主要靠自己提出问题、分析论证问题,从而解决问题。例如,通过阅读教材发现知识点,比较前后知识,找联系、找易混,大胆登台板书,自由发言介绍相关事实、名言等兼分析说明。通过这种教学,使课堂成为学堂,既开拓了思维又锻炼了创造表现能力,真正使学生成为主体。
总之,正如江泽民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是知识经济的内核,创新将成为21世纪国际经济竞技的“入场券”,谁抢占创新的制高点、谁就是21世纪的主角。教师作为教育实践的主体,面对随时变化中的千差万别的教学对象,确实不能用刻板如一的现成的模式,解决出现的问题。教师必须因人因事、因时因地去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