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年前,在全国事业单位改革方向尚未明朗之际,山东省潍坊市从教育发展及人才成长的规律出发,率先实施中小学校长“去行政化”改革。
6年后,率先“吃螃蟹”的潍坊成为全国素质教育创新的一面旗帜。潍坊市实施的“去行政化”的校长职级制改革成功的关键在哪里,其间他们遭遇了哪些问题,又采取了哪些对策,究竟还需要如何完善?记者就此进行了深入调查。
改革成功的两大关键:组织要放权、决策要民主
长期以来,我国根据学校的历史、地位、业绩等确定不同的行政级别,此举赋予了校长支配相应行政资源的权力,一定程度上强化了教育在国家和地方公共事业中的地位。然而,这也导致在许多地方,行政的力量凌驾于教育主管部门的力量之上,教育主管部门对校长管理的事权与用人权分离,即现金三公门管事,组织部门管人。
潍坊中小学校长职级制改革6年之后,潍坊市教育局局长张国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强调,潍坊的“去行政化”改革之所以没有走回头路,最关键的一点是从制度上确保了组织部门“放权”。
根据2004年9月17日潍坊市《关于推行中小学校长职级制度的实施意见》,列入校长职级制度实施范围的中小学校一律取消行政级别,由县级及以上教育行政部门归口管理。对中小学校长按照“新人新办法、老人老办法”的原则区别对待。现任校长的行政级别继续保留,实行档案管理。新任校长不再套用行政级别,全部实行竞争上岗或面向社会公开招考,由教育行政部门聘任。
改革前“老校长”的行政级别进了档案,改革后上任的“新校长”没有行政级别,而且新老校长均由教育行政部门聘任,这就意味着,校长任命权从组织部门完全移交到了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这一关键因素的达成,既需要地方党委主要决策者有非常大的魄力和气量,同时更需要这种魄力和气量转化为长期的制度建设。
校长选拔任用权从组织部门移交现金三公门后,如何防止现金三公门在选拔任用上权力膨胀产生新的不良影响,决策民主成为决定改革成败与否的另一关键性因素。
根据规定,当潍坊市中小学校长出现空缺时,将组建中小学校长选聘委员会负责校长选聘。校长选聘委员会由教育行政部门牵头,参与人员由相关部门工作人员和社区代表、教育专家、教师代表按照各占1/3的比例组建,一般不少于21人。选聘通过报名、资格审查、考试考察、聘任等程序进行。报名方式有三种:一是自荐,符合条件并取得校长任职资格的人员均可自愿报名。二是推荐,由校长空缺学校教代会推荐人选。三是学校主管部门提名。校长的聘任试用期一年,试用期满后进行全体教职工民主评议,满意率达到80%以上者正式聘任,否则不予聘任。学校副校长由校长提名,由校长聘任,任期和校长相同,到期一并换届。
校长任命权的彻底移交,与移交后校长聘任中公开民主的决策方式相结合,使得潍坊中小学校长“去行政化”的改革一直坚持到现在,并结出了众多素质教育创新之果。
改革探索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
“去行政化”改革在为潍坊中小学校长们卸下“行政负累”、促进“专家治校、专心治学”的同时,也革去了一些依附在官帽背后的“行政福利”。对此,一些经历过改革前后明显对比的校长们感受深刻。
改革前身为正科级干部的潍坊育华学校校长李玉君说,潍坊校长“去行政化”改革搞了6年,好处是显而易见的,但是大家见面一聊,大都有一种“身为改革先驱”的不平衡感。多位受访校长认为,这种不平衡感主要来自两个方面的比较:其一,从潍坊来看,类似教育、卫生这样的事业单位很多,但“去行政化”的仅仅只是中小学校长,原来事业单位同一批的行政干部,好多都提拔了,而他们的级别则进了“档案馆”;其二,从潍坊以外的地方看,中小学校长几乎都继续沿用“行政干部”管理的套路,中国社会的传统观念对“级别”认同度又特别高,“裸校长”和“官校长”一比,不平衡感就更强了。
还有一些校长认为,改革后政治地位明显下降了,办事也难了。以前有行政级别时,对干部选拔任用有一定的决策权,到许多单位去都是一把手亲自接待,协调一些事情也十分容易。相比而言,现在就难多了。
校长的政治地位下降了,其他方面的补偿如待遇激励等也没有明显拉开,部分校长在经历过改革初期的“兴奋期”后,又重新进入事业发展的“倦怠期”。在潍坊市中小学校长职级制改革操作中,不同职级之间的工资待遇差别原本就不大,在实际执行中,部分县市区校长职级设置等次较少,大部分为一、二级,较少为三级,四、五级基本没有。另外,部分县市区在首次校长职级认定时,将校长职级确定为较高等次,职级调整余地较。讯缺浯,体会不到职级动态晋升的激励效应。不仅如此,校长的职级工资部分目前大都是由地方财政临时支付,并非制度性安排;而且每年多出的1万元左右的职级工资,相对校长工作的繁忙程度和巨大的压力而言,吸引力并不大,要想吸引优秀人才进入校长队伍还需要有更强大的制度保障和激励保障。
此外,潍坊中小学校长“去行政化”改革还产生了另外一个“意料之外”的问题。取消校长行政级别后,虽然其他行政部门的外行因级别调整需要调过来干校长的情况几乎绝迹,但是,以校长群体为代表的“教育专家”向“教育官员”转型的通道也变窄了。改革6年来,校长转任“教育官员”比改革前明显减少,对“教育官员”后备队伍建设形成了巨大的挑战。
改革应坚定推进 配套政策应及时跟进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年~2020年》明确了学校、医院、科研等事业单位“去行政化”改革的方向,从潍坊的实践来看,改革的成效是显著的,改革应该坚定不移地推进。与此同时,针对改革进程中出现的问题,国家及有关部门应出台相关的配套政策,把这项事关国家人才培育和成长的大事办好。
为进一步强化校长选拔任用中的决策民主,从今年开始,潍坊进一步建立健全了对校长履职的监督体系和考核办法。潍坊市规定,在对校长考核时要把学校全体教职工、在校生代表、学生家长代表、社区代表对校长工作满意度评价作为考核校长的重要内容。校长考核等次作为校长职级认定的主要依据。潍坊市教育局局长张国华说,学生和家长是最关心学校、最希望学校办好的群体,也是最能感知学校办学状况的利益主体,但长期以来,他们却对学:徒淌Φ陌煅в饲榭雒挥蟹⒀匀、监督权、评价权,成为最容易受到伤害的群体。为此,我们将学生和家长对学:徒淌Φ穆舛惹榭瞿扇肟己似兰鄣闹匾谌。让家长和学生的意见,能够影响到校长的去留进退。久治不愈的不平等对待学生甚至侵害学生利益的现象也大幅度减少了。
让优秀校长资源合理流动起来,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带动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从今年起,潍坊市规定,规范校长调配程序,按照审批权限及时调配本行政区域内校长资源,确保优秀校长资源共享。同等办学条件的学校间校长交流后,原来职级不变;交流到农村学校或薄弱学校的,校长职级在本等级内晋升一等。年龄在45岁以下的校长,评定高级及以上校长职级,应当有在农村学校或薄弱学校任职2年以上的经历。通过双向挂职、对口支援、校长联聘等方式拓宽校长交流领域。确保每年有不少于10%的城镇中小学校长(副校长)到农村学校任职,时间一般不少于一个聘期。
对于“去行政化”改革中影响“教育官员”后备队伍建设的问题,《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年~2020年》中也已明确提出:实施推进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合理流动政策,拓宽党政人才来源渠道,完善从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选拔人才制度,打破人才身份、单位、部门和所有制限制,营造开放的用人环境。但具体实施意见并未出台,潍坊市多位教育官员和中小学校长一致建议,对于小学、初中、高中不同阶段的校长,在考选“教育官员”时,应该给予“相当于一定行政级别”的考选资格,从而为优秀校长向“教育官员”转型提供合理的通道,形成较为完整的、专业的教育干部队伍建设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