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是全国最后一批实行高中新课改的省份。对大部分学校来说,它们刚刚开始新教学模式的适应期。因此,一些教师会因为担心学生成绩下降,对新的教学模式表现出顾虑。
一些农村学校实行课改的课堂基础相对薄弱,课改“执行形式易,执行内容难”的问题普遍存在。日前,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在一所推行课改的学校里,新旧两种教学模式并行不悖在课改年级同时应用。这种教学模式的“混搭”,为课改的全面推行带来了一些反思。
宣汉县第二中学是一所普通的县级中学,生源基础并不算好。2010年秋,学校在初一、高一两个年级开展了新课改活动。
教师们根据学生的座位排布情况,为新旧两种教学模式冠以非常形象的称呼:新课改以学生环坐着分组、活动、讨论为主的教学模式称作“茶座式”。传统以学生整齐排坐着听取老师讲课的教学模式则被称为“秧田式”。
学校要求在教学中将“秧田式”改为“茶座式”,遭到了部分老师、家长的强烈反对,甚至有老教师在会上直接向校长顾林“发难”。
当面对升学、高考的压力,有些教师和学生更信赖传统的“秧田式”教学。于是,宣汉县第二中学实行课改的两个年级中,既有传统的“秧田式”教学,也有“茶座式”教学。而学校似乎默许这两种教学模式的存在。
◆ “秧田式”教学仍有市场
冯大春今年48岁,教龄30年。他是学校初一年级数学教师,也是全县有名的金牌教师。目前,冯大春坚持按照“秧田式”授课。他第一句话就说:“我现在教学生的数学成绩,不比实行新课改的班级差。”
冯大春脸色带着执拗的表情,在校长面前站了一会才不自然地坐下。不难想象,作为一名在课改大趋势下坚持使用“秧田式”的教师,冯大春承受了很大的压力。
“数学学习讲究基。挥谢∈裁囱靶问蕉挤⒒硬怀隼。”冯大春一开始就反问说:“‘茶座式’要求学生讨论,但是老师不讲解,学生该如何讨论?”
冯大春提高了声音说:“学校班额较大,学生水平参差不齐,有些学生的基础不一定跟得上新模式,让优生和差生合作、讨论很困难。我是教数学的,理科硬是要讲解、做笔记,学生才能搞懂。学生要在两三个学年内吸收那么大的知识量,使用‘茶座式’教学,学生做选择题、填空题可能还没问题,但是遇到解答题,有的学生连步骤都搞不清。”
冯大春认为,“茶座式”的讨论环节文科还可以运用,但理科不行。冯大春对新模式还有其他的忧虑:“‘茶座式’要求学生有自学能力,但能研究数学的都是科研人才。教材让学生自己钻研,学生缺乏学习的自觉性,老师如果不督促,学生遇到难题就放弃了。”
“教数学课还是要看学生作业情况。而我现在使用‘秧田式’讲解,留给学生很多时间做笔记,学习数学就是要做笔记,学生通过笔记再巩固知识,学得懂。”冯大春讲出自己坚持“秧田式”的原因。
作为一名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冯大春并不担心自己适应不了新教学模式。他说:“其实新旧模式对我影响不大,因为只是教学模式变了,课堂实质并没有改变。”
课改已经全面推行,冯大春也做好了更换教学模式的准备,但是他也有自己的打算:“必须要把学生分类,让成绩、层次相近的学生在一个班。而且班额必须要。桓鼋淌矣56个平方米,最好只有36个或者24个学生,便于老师辅导。”
◆“茶座式教学”的实际效果
孙东今年38岁,教龄15年,是学校高一的语文教师。“用新模式教学更加便利,感觉就像是把以前开的摩托车换成汽车一样”孙东说。作为一名“茶座式”教师,他认可的是新模式带来的教学效益。
采访冯大春的时候,孙东就坐在后面静静地听,同时也在思考。其实对一名高中教师来说,使用“茶座式”教学同样要担负起重重的压力,
“以前我有一个学生考上了大学,家里举办升学宴会,需要让学生发表感言。但学生忐忑不安,讲话都语无伦次。”孙东先谈起自己经历。
“学习高中语文要求学生长时间的听说读写,其结果是让他们仅能完成考试,但表达、交流很难,我认为我们应该对高中三年的语文教学进行反思。”孙东说。
而新课改讨论环节的应用,提高了对学生这方面能力的培养,也加深了孙东对“茶座式”的认同。
孙东接着谈起使用“秧田式”最难解决的问题:“传统模式是让教师费力的灌输知识,要求学生总是在一节课45分钟之内集中精神学习,这样学生容易厌学。因为传统教学缺乏主动性,学生很疲惫,尤其是下午听课效果不好。”
“拿语文课来说,很多学生学习语文都是要靠自学的,新课改要求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正符合了学习语文课的要求。”成为“茶座式”教师之后,孙东能感觉到教学模式转换的切实好处:“比如,我会在上课前把导学案发给学生交流、研究。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产生困惑,老师讲起来就势如破竹了。新课改的教学模式会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积极性,学生不会生厌,会主动地发觉问题,相互带动解决疑点,难点。”
孙东拿“茶座式”与“秧田式”作对比,说出自己的结论:“使用原来的方法,听课的人会越来越少。”孙东也会感到困惑。他同样认为“‘茶座式’还需要不断地改进。”
但孙东还是坚定地支持新课改:“必须承认新模式非常便利,只是教师要花时间改变教学思维。如果说使用“秧田式”讲课,就像是开摩托车,那么“茶座式”就像是开汽车,速度更快、效率更高。而课改就像是把摩托车换成汽车,虽然便利了很多,但是需要重新考驾照,对老师是一个精力上的挑战。老师们更缺乏的,是观念和动力。”
◆“混搭”还将继续
“学生习惯了‘秧田式’教学模式,对于现在的‘茶座式’不习惯。同时,老师和家长也不习惯,觉得本来学生就基础差,老师再不讲、少讲,会让学生更难学懂。”负责课改工作的教务主任罗明章说,现在最大的困难就是“不习惯”。
“因为学生在教学模式的认同上没有统一意见。课改应该是学生推着老师进行的,老师的改变会在各种压力下被激发出来。”校长顾林也认为学生没有全部认可新教学模式,造成了学校的被动。
面对新课改,各方观念的不同步,成为学校课改推行最大的掣肘。
“但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了。”校长顾林说,“‘秧田式’教学缺乏教学效益,以前经常下课铃响了,老师还没有讲完,学生疲惫不堪,根本没有消化、思考知识的时间。国画讲留白,而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没有留白的。不但教学效益低,老师和学生也都浪费了很多精力和时间。”
但目前学校课改推行得并不全面,学校允许老师调整自己的教学模式。“为了得到最大的教学效益。学校的课改虽不全面,但这种不全面是切实、务实和现实的。”顾林解释说。
以后课改的路怎么走,顾林说学校也在等待和观望:“一方面课改还未全面推行,另外一方面需要花时间慢慢培养老师和学生,任何改变都是需要经过很多时间,还有很多过程的。”
◆ 编后
当课改在中心城市的学校如火如荼地开展,一些农村学校却因为缺乏教育基础、教师基础、生源基础等问题,使得新课改教学模式并没有找到与之相匹配的教学环境与课堂条件,并在之后的运行中遇到各种矛盾与困难。
在采访中,很多实行课改的农村学校校长都觉得压力重重。一些学校持观望态度,打算将课改先交给高考“检验”一遍;而另一些学校则寄望新的教学模式能为学校带来一些惊喜。宣汉县二中新旧教学模式相互“混搭”,就是这种观念的冲突。
这种观念的背后,折射出学校对新课改理解的偏颇,如果仅将目光停留在学生分数上,永远走不出应试教育的牢笼。新课改并非部分人理解的“形式大于内容”,课改的实质并非仅停留在教学形式的变更上,它真正改变的是一种教学理念,进而将理念转为现实行动。这样才能真正推行新课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