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电工程系办学特色鲜明、社会影响力较大,是衡水职业技术现金三公重点建设系部之一。
开设社会急需的专业:现开设有5个专业,即: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丝网工艺专业、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其中“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是衡水职业技术现金三公首批教育教学改革试点专业,丝网工艺为特色专业,其它为现金三公重点建设专业。
师资力量雄厚,教师教学经验丰富:本系现有专职教师23人,兼职教师15人,其中:高级职称18人,双师素质教师16人,实习指导教师中技师、高级技师、工程师、高级工程师有20人;毕业及在读硕士研究生教师有12人;本系教师拥有国家职业鉴定考评员12人。近年来,机电工程系教师在企业行业中担任各种职务,积极开展承担教学科研、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完成4项省级教科研课题,国家专利6项,在研省级教科研课题2项、市级重点课题1项、院级重点课题4项。在全国及全省各类刊物上发表学术和教学论文近50篇,并主编、参编各类教材20多本。
国家支持的实训基地落户机电工程系,实训条件日臻完善:2010年,国家支持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实训基地落户机电工程系,使机电工程系的实训条件更加完善,各专业校内实训设施齐全,设备先进,具有前瞻性,为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高等技能应用型人才,创造了充分条件。机电工程系现有实训场所面积约10000多平米,仪器设备价值813.7 万元,拥有数字化设计制造实验室(配有多种多套正版CAD/CAM、CAPP和数控加工仿真软件等)及数字化实训工厂(有数控机床20台)及金工、材料、CAD/CAM、钳工、电焊、液压传动、电气控制、电工电子、制冷空调、家电、传感器等20多个实训室。另外,本系积极与企业行业开展校企合作,建有紧密型的校外实习基地15个,同时设有全国计算机辅助技术(CAXC)认证考试点及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为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创造了更好的机会。
锐意改革 学生综合素质不断提高:机电工程系不断创新高职教育理念,锐意教学改革,坚持以素质为核心,以能力为本位,走工学结合、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之路,树立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在培养模式和专业与课程建设等各方面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机电工程系在人才培养模式上,重点推行三项改革:一是基于典型工作任务开发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形成“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二是强化“顶岗实习”,实行“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三是实行“双证书”融合,在取得毕业证的同时取得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高级工”职业资格证书。
创新评价方式。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全方位、多维度评价学生,在完善理论知识考试的基础上,加大专业技能、综合素质在考核评价体系中的比重,既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又关注学生在求知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勤于应用、勇于实践、敢于创新的精神,使不同类型的学生都得到良好的发展。
搭建学生成才平台,科学施训锤炼技艺。积极搭建平台,大力提升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在校内,为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积极开展第二课堂,为具有个性发展需求的学生拓展成才空间,成立了制图、数控加工、计算机辅助设计、电子等兴趣小组,注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机电工程系将竞赛活动形成制度,如一年一度的计算机绘图、车工技能、电焊技能、数控加工、电子设备装调、电气控制技能比赛等等,通过各种比赛检验了同学们的专业技能掌握状况,不断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在校外,机电工程系学生于2009年9月参加了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首次参赛取得骄人战绩,获得河北赛区二项三等奖,一项优秀奖。2010年本系学生参加了《第一届河北省制图与构型能力大赛》,获得团体一等奖。2010年本系学生参加衡水市科技节,在本次比赛中获得了一等奖一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5项,优秀奖4项,充分展示了机电工程系大学生的聪明才智和创新精神。现在本系师生正在继续积极备战2011年省级及国家级的各项技能竞赛。
通过开展技能大赛,改进教学方法,强化技能教学,突出“做中学、做中教”的职业教育教学特色,形成“以赛促练,以练促改”的局面,从而进一步推进了机电工程系的教育教学改革,带动了本系全面工作的又好又快发展。
“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是机电工程系“以人为本”育人理念的具体口号, 在办学方面紧跟河北省及周边地区产业技术发展需要,强化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技能的培养。几年来,机电系的学生因理论扎实,实践技能过硬,适应能力强而受到各界的好评。 毕业生普遍受到用人单位好评和欢迎,本系毕业生平均就业率一直保持率95%以上,近年来呈供不应求良好态势。毕业学生遍及京津、青岛地区、河北省各地市以及长城汽车、海尔、河钢等知名公司,很多学生已成为企业技术及管理骨干,为社会及地方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相应的人才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