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能力不仅表现为对知识的摄取、改组和运用,不仅表现为对新思想、新技术的发明,而且是一种追求创新的意识,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是一种善于把握机会的敏锐性,是一种积极改变自己并改变环境的应变能力。总之,创新能力更是一种人格待征,是一种精神风貌,是一种综合素质。所以,创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心理品质的培养。 家长应注意培养青少年以下创新品质。
1.培养和强化青少年的自主意识和独立人格。家长要改变“听话就是好孩子、好青少年”的陈腐观念,以民主平等的态度对待孩子,鼓励他们大胆质疑,逢事多问一个“为什么”“怎么样”,自己拿主意,自己作决定,不依附,不盲从,引导和保护他们的好奇心、自信心、冒险心、想象力和表达欲,使他们逐步养成自主、进取、勇敢和独立的人格。青少年的勇敢、自信和勤奋是创造型个性应有的心理品质,这种心理品质的形成,多数情况下靠老师适时适当的鼓励,帮助青少年积累成功的体验,获得成功喜悦的满足,这需要了解,了解青少年积极的想法与独特的设想,了解青少年的兴趣,爱好与进取心,及时的真诚的给予鼓励。必须在青少年完成某项艰苦任务时作适当的帮助,但是这种帮助是启发式的,不要让青少年感觉到离开了家长自己就完成不了。
2.培养青少年善于协作的人格特征。许多儿童教育界人士曾经反复呼吁,目前我国独生子女的一个严重问题就是不善于合作与交往。有一个基本的事实就是,现代科学的发展已经让任何一个人都无法在一生当中涉足科学技术的各个方面。要想在现有的科学技术的基础上有所创造,就必须学会与别人进行“信息共享”。由此看来,人的创造性既是一种个人化的品质,也是一种社会化的特征。培养青少年的协作精神,首先要从小培养他们乐观、豁达、开朗的性格,学会与人相处,学会关心他人。其次是要多让他们参加各种各样的集体活动,学会在一个有竞争的集体中进行工作,学会在与人合作中进行创造。有一项心理学的研究结果显示,儿童在有奖励的集体活动中表现出较高的创造性。因此,培养青少年的创新能力,既要培养他们的独立性,也要注意从小培养他们的协作精神,尤其培养容纳性人格。容纳型人格表现为青少年具有一种兼容并蓄的态度,对人、对事不存偏见,宽容大度,能接受自己的一切,正视自己的缺点,也能接受别人的意见,尊重他人的成果,它是创新活动中必不少的条件。
3.培养青少年良好的心理承受力。在创新中必然会面临众多的困难和挫折,遭受许许多多的失败和心理的打击,遭受常人难以承受的痛苦,如果没有良好的心理承受力,就会产生不良后果,轻则造成情绪波动,重则影响身心健康,一蹶不振,那就更不会有创新的“产品”问世。所以,必须具有良好的承受痛苦和化解痛苦的能力是创新人格的另一特征。由此,我们要注意对青少年进行心理教育,引导他们正确面对创新过程中遇到的挫折,学会在遇到挫折、感到失意、沮丧时能平衡自己的心理,开导自己,为自己解脱,从而更坚强,更豁达地面对挫折,面对困难,激发自己的斗志,迎接困难的挑战,并最终战胜困难,使青少年成为创新的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