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使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加强教研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加快构建教研文化是每一个教研人值得深思的问题。
一、当前形势下加大教研文化建设的现实意义
所谓“教研文化”,就是教研室、学:徒淌υ诔て诘慕萄泄ぷ魇导凸餐吧钪胁欢匣、形成和发展并为大多数人认同和接受的深刻的思想境界、正确的价值导向和与时俱进的精神风貌,是全体教育工作者对事业执著追求的工作热情、科学态度、宝贵经验的高度浓缩、总结与提炼,是学校不断传承、发展的精神财富,是学校教育教学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1. 教研文化是一种氛围、一种精神。教研文化是教研单位和学校发展的灵魂,是凝聚人心、展示形象、提高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教研文化是一种可贵的精神,有利于营造良好的氛围,对教研员、教师和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着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而这种影响往往是任何课程所无法比拟的。健康、向上、丰富的教研文化对教研员、教师和学生的品性形成具有渗透性、持久性和选择性,对于提高教育工作者和学生的人文道德素养、拓宽知识视野、培养跨世纪人才具有深远意义。
2. 教研文化是一种动力,一种源泉。从某种意义上说,学校是以文化的形态存在的。无论是百年老校,还是新生名校,或以厚实凝重的文化底蕴为支撑,或以匠心独具的文化取向为基。蚰静而致远,以厚积而薄发,生发出一种引领学校持续健康发展的文化氛围。
文化如春雨、如润雪,滋润万物。人既创造文化,又被文化所感染和熏陶。一所学校的文化场对存在于它“场”内的每一个成员都施加一些“力”和“能量”,具有激励和凝聚、熏陶和潜移默化、自律自省和约束、扩散和辐射的功能。教研文化作为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所学校充分张扬办学理念、整合群体智慧的文化呈现方式,是所有教师和学生追求科学、探求真知的动力和源泉。
3.教研文化是一种导向,一种归宿。新课程一个极为重要的理念就是“教师即课程”,对广大中小学教师来说,从走上教育岗位这一天起,文化始终以“包围”个体生活的方式时刻影响着教师的教学行为和教育思想,并构成其成长的重要力量:教师要学习通俗的语言和专用的术语,以便和周围的人自由而充分地沟通;教师要熟悉所处环境的人文历史和风俗习惯,以便在交往中获得更多的话语权;教师要参加各种教育教学活动,以便和同行分享共同的情感……所以,教研文化必须把教研的最高价值定位于人的价值的实现。它诱导着教师开发自己的创造潜能,在教育教学的研究中发现规律,在教育教学的问题解决中体验成就、肯定自我,从而获得职业的幸福感。
二、教研文化的内涵
1.风气建设。教研室、教研组承担着管理育人、研究育人、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的四重作用,只有在教研员中树立起实事求是、艰苦奋斗、勤政廉政、团结协作、高效严谨、服务周到、细心耐心的工作作风,才能引领广大教师树立起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治学严谨、认真负责、耐心细致、开拓进取的教风,从而促进学生树立勤奋学习、积极向上、探寻规律、追求真理、遵纪守法、举止文明的优良学风。
2.团队精神建设。团队精神建设体现着一个单位的精神风貌,好的团队精神具有深刻的强制性和感召力,使不符合环境气氛要求的心理和行为时刻感受到一种无形的压力。团队精神有助于教育工作者处理好各种关系,取长补短,积极向上,更好地发挥整体效应。
3. 学风建设。学风是指教研工作者在吸取新知识、新文化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治学态度和方法,是在长期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等方面的表现,对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对学生品质的发展和完善都有重要意义。
4. 教研室与学校之间的互动文化建设。教研员可以和一线老师一同听课、议课、评课、座谈和交流互动,做到直面学校、直面学生、直面课堂,建立起与一线教师、学生的平行互动关系。教研室要本着发现问题、总结经验、试验推广的原则,进一步研究教学中的重点难点,解决学科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问题,发挥专业引领作用。
5.教研室与教师之间的群众性文化建设。教研需要“精英文化”的引领,但教研文化更应是群体的文化。因为教研的出发点和归宿,都在于促进广大教师的专业发展。所以,理想的教研文化必然尊教师为教研的主体,以人文化的教研制度和民主的教研氛围,唤醒着教师的研究意识,吸引教师自主投入于研究之中,改善自己的教学行为,领悟教学的技艺。
三、教研文化的构建
教研文化的目标是多元的。构建理想的教研文化,就是通过学校师生的共同实践,运用科学的途径和方法,研究探索出一套可以让教师、学生、学校持续发展的文化体系,从而有效地解决教学实践和教育发展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建立高效的教学机制,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教师的专业成长,从而适应教育改革,适应社会进步,适应人类自身发展。教研文化的全部意义在于服务于教师、服务于学生、服务于学:蜕缁。让教研文化像春风吹遍校园的每一个角落,让教研文化像春雨润泽祖国大江南北的每一棵幼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