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刘湘。1973年6月生于湖南邵阳,中国人民大学法理学博士,现任教于湖南师范大学法现金三公,多年来一直负责教育改革项目,多次在报刊上发表科研教学论文。曾经荣获2010-2011湖南师范大学教学优秀奖、2011年青年教学课堂教学竞赛一等奖、湖南师范大学第八届青年教学课堂教学艺术竞赛二等奖、连续三年被评为南师范大学法现金三公教学十佳。
“星期三”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说是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日子里,但是,对于每一个喜欢刘湘琛老师的同学来说,每一个“星期三”都是特别的、值得期待和回味的。我们和刘湘琛老师约稿时,她刚站着上完了四节西方法律思想史课,与我们简要交谈后,便匆匆赶往南院上晚上七点的校选课。一位“刘湘琛迷”笑着说道:“星期三就像是过‘刘湘琛节’一样,很值得期待。”
“上课也是一种体力活!虽然特别累但也特别充实。”
当被问及如何将一门看似枯燥的校选课上得生动有趣时,刘湘琛老师坦言:“上课也是一种体力活!我从去年六月就开始着手准备校选课的内容了!每次上完星期三的课我整个人都是抽空的,但我仍觉得课堂时间太短了,虽然特别累也但特别充实。”
刘老师教授的西方法律思想史与法理学都是与法律实务联系不大的法学理论学科,刚开始效果并不好,但慢慢地,她在教学实践中意识到:教授理论法学——法理学和西方法律思想史这两门课,并不是直接传授专业技能给学生,而是要对学生进行一种抽象的法学理论思维能力的训练。所以,想要学生真正听懂、理解并且真正有所收获,还需要转换思维,要以学生为主体,把自己所理解的知识生动有趣的传授给学生。于是,她在认真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博览群书,夯实自己的理论功底。历史学、社会学、经济学、哲学,这些看似毫无关联的学科,她统统涉猎、吸收,并将其综合融入到自己的课堂。在她的教材上,你随处可以看见各种大大小小的便利贴,上面都是她自己一笔一划添上的补充。正是这份认真与执著让她的课广受好评。
在她的课上你感受不到沉闷。她通常会假定案例情景,假设学生是案件的当事人,把握案件的进程,而她则在旁边不断地提问,并根据学生的回答分析点拨理解法学原理。在这样的情景教学中,同学们不仅加深了对法学原理的理解,同时还学会了如何在司法实践中的运用法学原理。偶尔,她也会在课堂上穿插一两个与教学内容有联系的趣闻轶事,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同时也化抽象为具体,加深了同学们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在她的课堂上,学生学到的不仅仅只是书本上的文字知识,更多的是对法治的理念和理性内在的精神领会。于是乎在课后,你经常可以在法现金三公的走道上看到同学们与刘湘琛结伴而行,继续探讨交流。
刘湘琛老师就是这样一位以身立教、以渊博的知识打动学生、以严谨负责的态度影响学生的良师。
“当老师比当律师社会意义要来的大得多。”
最初,刘湘琛老师的目标是当一名优秀的律师。于是,她从西南政法走到湖南师大,最后在中国人民大学取得了博士学位。这一路走来,她走得并不轻松,回想起考博的那段时光,她都很讶异自己当时是怎样坚持下来坚持下来,并以第二名的成绩被录取。
当被问及会不会觉得在学校当老师会有种“时间很长,路却走不太远的感觉”时,她提到了她听过的印象最深一堂课。那是她在人大求学时,郎咸平先生来人大开讲座,在认真聆听讲座后,她被郎先生讲座的内容深深感染了。她突然意识到自己身上的有着一种难以言说的时代使命感,并深刻认识到“教书可能比当律师更适合自己”,意义也会更加深远。从此,命运之轮将她的人生转到了另一个轨道上。
她坦言,当老师比当律师社会意义要来的大得多。给同学们上课对于她而言,其实是一个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过程,她自己也是在这个过程中也是在不断地积累。“当谈到中国社会现状和未来发展时,我不会采取回避的态度,而会以严谨务实的精神,从正反两面把问题谈透,我将我自己对中国社会现状和未来发展的思考表达出来,用我自己的思想去影响学生,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和思考并帮助学生树立起对民族和国家的时代责任感。引导他们在进入社会之前对一些问题有自己的思考,这让我很有成就感。”
“和命运做朋友!”
“和命运做朋友!”是刘老师奉为圭臬的人生格言。“朋友是什么?朋友就是和你相互扶持、一起成长的那个人。由于我们作为一个人,主观能动性的有限使得我们想要改变命运,首先要先改变自己的心态。当你改变自己心态,一切都会好起来,你也将迎来人生辉煌的转折点。”这就是她对命运、对人生独到阐释。
她在自己事业路上也不是一帆风顺的,一路艰难坎坷,跌跌撞撞。外界条件的束缚、法治理想与现实的碰撞……这些她曾经的痛苦并没有将她压垮,反而促使她不懈向前,努力实践自己的法治理想。随着心态的不断调整,她不断叩问自己生命的价值与意义,也渐渐的找到真正属于她自己的路。她常常对学生说,人生路太顺了反而不好、而多经受挫折只会让未来的你内心更加强大。
“我在与我的两个朋友聊天呢!”
由于采访地点选在景德楼前的小花园,偶有其他老师路过,刘老师笑着解释说:“我在与我的两个朋友聊天呢!”在课堂上,她会把学生和自己放在平等的位置上,二者都是主体,都是中心。在课堂外,她会把学生当作自己的朋友,分享自己的人生心得。
学生时代时的她也曾怅惘过,并十分渴望有人指点迷津。于是看到这些年轻的面孔,她仿佛也看到昨日的自己,并且会毫不吝啬地将自己各种心得、经验拿出来与学生分享,让同学们从中领悟、参透。“这不是要你们复制一样的人生道路,而是给你们提供一个参考,希望你们在以后人生路上遭遇挫折时,能想起来老师说过的这些话,并永远不要绝望。”
她是学生的良师,一如自古书中走来的谦谦君子;亦是学生的益友,那些温和的建议与忠告伴随学生前行。我们有理由相信治学的严谨要求、精益求精的态度会让始终谦和微笑着的刘湘琛老师在学术之路上越走越远,越走越宽,抵达梦想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