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好几个同学在不同的时间到咨询室讲过相同的问题:A学生总感到别人能看穿他心思,每当看到班主任在讲台上讲话,只要班主任眼睛一与他对望,他就感到班主任知道他的内心想什么,所以他不敢望班主任的眼睛。他甚至会有这样的感觉:当别人一讲话,他就知道别人会讲什么,他的内心反应基本能跟上对方讲话的速度。谈到学习时,他说,只要周围一有动静,或有人说话,他就集中不了注意力,十分苦恼。B学生原先的一个好友,近来一段时间,不知什么原因总觉得他(她)们之间的关系没过去好,他(她)的一举手一抬足,一个眼神,一个表情都对自己的内心震动很大,总感到对方的一举一动都是针对自己的,结果是“弄得我一个上午或一个晚休都没听好课,没做好作业。”
我想先从两个文学形象谈起这种个性与心理现象。
《红楼梦》中的林黛玉是一个典型的敏感性格的人。林黛玉初到贾家,“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去。”从中不难看出林黛玉细腻、敏感的个性特点。敏感的人总是用他(她)那颗敏感的心去体会别人体会不到的东西,领略到容易被人忽视的感情。敏感的人恋爱时不能容忍自己所爱的人一句无意却伤害了自己的话,甚至不能容忍所爱的人平平淡淡的敷衍。她在自己全心付出全身投入的同时也要求自己所爱的人全心付出全身投入,不能有一丝忽视自己,要求对方把自己当作世界的全部,当作感情的尽头。
《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是一个猜疑心很重的人。书中有一段这样的描写:曹操刺杀董卓败露后,与陈宫一起逃至吕伯奢家。曹吕两家是世交。吕伯奢一见曹操到来,本想杀一头猪款待他,可是曹操因听到磨刀之声,又听说要“缚而杀之”,便大起疑心,以为要杀自己,于是不问青红皂白,拔剑误杀无辜。这是一出由猜疑心理导致的悲剧。
生活中,我们常会碰到敏感的人和猜疑心很重的人。敏感的人同时也是很自卑与自傲的人,猜疑心重的人则整天疑心重重、无中生有。敏感、猜疑都是人性的弱点之一。一个人一旦掉进敏感、猜疑的陷阱,必定处处神经过敏,事事捕风捉影,对他人失去信任,对自己也心生疑窦,损害正常人际关系,影响个人的身心健康。
敏感,猜疑的心理现象也常见于青春期阶段的学生。这个时期少男少女有了较强的自尊心,因此很在乎别人对自己的印象和评价,别人往往一个不经意的动作,或一个细微的表情也会引起敏感反应。有些同学如见到几个同学背着他讲话,就会怀疑是在讲他的坏话;老师有时对他态度冷淡些,又会觉得老师对自己有了看法等等。喜欢猜疑的人特别注意留心外界和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别人脱口而出的一句话很可能琢磨半天,努力发现其中的“潜台词”,这样便不能轻松自然地与人交往,久而久之不仅自己心情不好,也影响到人际关系。同时,有些同学虽心有疑惑,但不愿公开,也很少交心,整天闷闷不乐、郁郁寡欢。由于自我封闭,阻隔了外界信息的输入和人间真情的流露,便由怀疑别人发展到怀疑自己、怀疑自身能力,失去信心,变得自卑、怯懦、消极、被动。
其实,“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烦恼皆因敏感过度。矫正敏感的性格,就要在日常生活中努力塑造自己健康的性格,积极调整多疑、胆怯、刻板等倾向。
过度的敏感也是太注重自我的表现。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20岁时,我们顾虑别人对我们的想法;40岁时,我们不理会别人对我们的想法;到60岁时,我们发现别人根本就没有想到我们。” 在匆匆走过的人生道路上,我们只是别人眼中的一道风景,可能引起人们重视,也可能是稍纵即逝,或根本就没有引起人们重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事要去做,从别人身上看到的或许只是你自己的表情和想法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