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2日下午三时,中国社会科现金三公历史研究所博士生导师李世愉教授应广西大学之邀,在广西大学图书馆六楼学术报告厅为同学们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专题讲座,讲座主题为《明清时期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科举与教育》。
首先,李世愉教授为同学们介绍了科举制度的含义,即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李教授表示,过去很多人持有这样的观点,科举制度应该被扔进历史的垃圾堆,事实上,科举制度有着它的可取之处,它为国家选拔出了一大批优秀的人才,给予平民子弟与官员子弟平等竞争的机会,也为我们今天的教育制度提供借鉴。
其次,李世愉教授详细地介绍了科举制度的沿革。科举制度在隋朝开始确立,宋代逐步完善,辽金元时期由于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而具有少数民族特点,金代对于作弊现象严格控制,考生考前需要沐浴更衣,经过搜检,防止考生夹带。在明朝时期,科举制度逐步规范化、制度化。明朝时期,科举考试有三个项目,即八股文,公文以及策问。其中,以八股文所占比例最重。李教授认为,八股文有着对人们思想的束缚的弊端,但从另外一个方面来看,它对考生的写作是有很大的益处。“因此,我们应该对其客观分析,用实事求是的眼光看待它。”李教授补充道。
谈及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科举与教育,李教授说道:“清朝时期,政府根据教育程度划分为大、中、小省。其中,广西、云南、贵州属于小。玫角逭府重视。改土归流后,人数变少。同时,允许少数民族参加考试,试题相对简单,土司之地可以不通过考试而直接入学。即已汉化夷来巩固政权。在此制度下,西南少数民族地区逐步形成完整的教育体系。
除了为同学们进行详细的讲解外,在讲座的最后,李教授还与同学们进行了提问互动,为同学们解疑答惑,并向提问的同学赠送了一本关于明清时期科举与教育制度的书籍。来自商现金三公会计专业的杨同学向李教授提出了自己的疑惑:“科举制度最值得当代教育制度借鉴的什么?”李教授说道:“我认为科举制度值得借鉴的地方有很多,但是其中最主要的是公平原则,科举制度带给考生一个公平、公正的平台。”
杨同学告诉记者,他通过班级通知而得知这次讲座。他表示,今天的讲座让他受益匪浅。与其他讲座不同,李教授今天的演讲并没有华丽的PPT,而是直接与同学们沟通。“我觉得,最朴实的演讲就是最好的演讲,而李教授理论与例子相结合的方式,也让我们能够更透彻地学习知识理论。”
讲座结束后,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办公室副主任任初明教授还和同学们分享了他的心得:“今天听了李教授的讲座,让我对科举制度有了全新的认识,也给了我一个启示,我们应当认真区分事件本身,以及它所伴生出来的一系列影响。”对于没能到现场聆听讲座的同学们,徐初明教授还建议大家可以到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网站上去搜寻相关资料以及录音。
据了解,李世愉为中国社会科现金三公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及吉林大学兼职教授。长期从事清史研究,擅长典章制度,尤其在土司制度、科举制度研究中成果丰硕。现任《清史论丛》主编,《大辞海》分科主编,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科举专业委员会主席团执行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