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的作文教学中,遇到最多的情况是:一说到写作文,学生就开始皱眉发愁写什么,然后就会掏出各种《满分作文》,寻找“攻略”“技法”。本来仿写作为作文学习的一种方法无可厚非,但是过多地模仿、套作,造成套话假话泛滥,剧作家魏明伦痛心指出 “假大空”的文风,掏空了学生的想象力与率真品性。
确实,衡量文章优劣高下的标准虽有很多,但是,“文贵情真”“言为心声”“无欲不举笔,无情难成文”“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的古训都在告诉我们,技巧修辞固然重要,但真情实感更重要,它才是文章的生命。林语堂先生曾明确告诫:“仅有优美修辞的作品,永远不能列为第一流。由思想、情感、德性构成的作者的性灵与独特风格,就成为这个作者作品的骨骼,没有骨骼的作品,是言之无物的,是不值得一读的。”
更有有识之士把作文与做人相提并论,认为写作是精神生活的一部分。作文“我手写我心”“写诚实的、自己的话”是负责任的表达,可以使自己拥有更加健康的心态。
那么,如何才能写出有真情实感的作品呢?这应该是家长和学生更加关心的问题。
首先,我们要澄清的是写作的目的问题。不少学生一提笔立刻想到的是“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不想说真心话,或是不敢说真心话,而是猜测老师的意图,用编造的故事应付了事。改变这一现象,就需要进行自我教育,明白写作是与自己的灵魂对话,是人格、精神成长的需要;真诚、坦率地书写能使自己远离平庸,体验更多人生的精彩。
其次,我们要解决写作的内容困扰。明白真诚写作的重要,还会因为无真心话可说而苦恼。“两点一线的生活,单调而乏味,有什么好写”就成了又一个问题。这个问题确实严重,“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嘛。但是这个问题其实又不是问题,我们固然是“两点一线的生活”,但是是不是就真的单调而乏味呢?家庭中父母长辈的关爱、学校里老师们同学们的陪伴是不是可以写作的素材?家人、同学、老师,甚至是路上的行人是不是可以观察的对象?餐桌上、课堂里、公交车上是不是会有值得关注的话题?“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没有生活没有体验,有了生活更需要体验。生活本身是一部大书,其中有许多美妙的故事有待我们发现;家庭、学校是一个舞台,有很多精彩的细节有待我们捕捉。千万不要看不起那些经常发生的、看似不起眼的小事,正如左拉所说:“小说的妙趣不在于新鲜奇怪的故事;相反,故事愈是普通一般,便愈有典型性。”我们要做有心人,做情感细腻的人,睁大我们的眼睛,去发现,去捕捉,去感动、去思考,去记录。不妨随身带个小本,把遇到的突发事件、觉得有趣的故事、感兴趣的言语、瞬间的感悟随时记录下来。待到晚上静下来,可以再对其中感兴趣的内容进行深入思考,从而积蓄起自己独特而丰厚的人生体验,为真诚写作做好思想准备。
最后,我们面临的是素材选择、情感审视的问题。季羡林先生说:“我写东西有一条金科玉律:凡是没有真正使我感动的事物,我绝不下笔去写。”人类的情感是相通的,只有感动了自己,才有可能唤起读者的共鸣。那么,写作时自然就要选择最让自己感动的素材。
这里要特别说明,选好了素材,我们还要学会审视自己的情感。说真话、抒真情并不意味着可以信马由缰、偏激、扭曲、病态……当然,认识的偏颇暂时存在是可以的,毕竟中小学生都是在变化中的人,从幼稚到成熟,从肤浅到深刻,需要时间的淬炼。而这一淬炼中,需要加入的正能量催化剂就是经典名著。那些作品集中了大师们的思想与精神,表达了人类社会的一些共同的基本准则、人类最美好的感情。广泛深入地阅读经典作品,我们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打好人生精神的底子,建立起正确的审美观、道德观和人生观,培养辨别是非的能力、抵御世俗浸染的能力。到那时,我们的真情实感才能得以升华,达到通过写作使我们人格、精神成长的目的。
好的作品不是“憋出来”“编出来”的故事,而是自己真实生活的再现;好的作品不是言不由衷的迎合,而是喷涌而出的情感;好的作品不是机械的技巧模仿,而是生命个体灵性的抒发;好的作品不是人云亦云的鹦鹉学舌,而是独立思考的丰富创意。把真情实感视为作文的生命,方能写出动人的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