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教学中,如何转变理念找到设计教学的合理突破口,掌握实施新教学方式的策略,如何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启发诱导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把蕴藏在学生身上的巨大学习潜能开发出来?是我们高中历史教师共同探讨的话题,作者就此浅谈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几点看法。
一、更新教学观念
课程实施的出发点和归宿是着眼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改变陈旧落后的教学方式,要以学生为本,改革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实现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多样化和科学化。呈现方式的多样化主要体现在历史多媒体教学及电子课件的制作与使用上。科学化就是历史教师必须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探究形成结论的生动过程,在过程教学中培养学生思考历史、诘问历史、评判历史的方法和能力,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其次,改革师生互动方式,改变以往学生被动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以改革历史课堂教学为突破口,营造一个实事求是、崇尚真理、追求真理的氛围,对学生提出的不同意见、看法、观点不随便斥责或施加压力,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为学生充分发展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尽可能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教学相长、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再次,改革学生的学习方式,将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突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成为学生发展自忆、学会学习的过程。新教材增加的阅读课和活动课,就是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历史教师可以在组织指导这两种新课型的过程中加强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确立学生主体地位
学生是历史学习的主体,推进素质教育,深化历史课堂教学改革,需要我们认识主体、尊重主体、发展主体,让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学生在自身的“体验”中学习历史,在体验中“学会学习历史”,就是能力的培养过程和人文素质的提高过程。首先,认识主体,就要转变旧的教学观念,改变“以讲为主”的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明确“教”是为了学生的“学”;学生要成为教学活动的全面参与者,老师要成为学生主动学习的指导者和组织者。认识主体还要突破以教材为中心的旧观念,全面了解学生,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按照学生发展的需要,调整教材内容、删繁就简,以保证学生主体参与教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其次,尊重主体,就要在教学过程中创设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平等、和谐的民主学习氛围。教学民主性的激励作用显而易见,许多思维的火花就是在尊重中绽放,尊重主体就要面向全体学生,平等地关注和尊重每一个学生,给他们以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及表现、发展能力的机会。尊重主体要在课堂上关注到学生基础、智力和爱好特长的不同,使他们都能参与教学活动。我在教学过程中,因材施教,实行分层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的讲述、自学、提问等环节兼顾了不同层次的学生,而且在课前预习、课后辅导、作业和考核中都从层次性出发,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样,全体学生在不同基础上都可以取得不同程度的成功,这种成功可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并迁移到整个历史学习的过程中。
三、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引导
教师要深入细致地分析学生的认知水平,因材施教,根据学生接受能力限度,尽量让学生“乐”学:可以改革历史考试方法,用写作历史小论文的形式,调动学生运用历史思想、寻找历史依据的积极性;也可以增加课堂教学内容,联系当今世界所发生的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运用历史分析的方法,指导学生对世界形势发展加以认识;还可以在校内多办一些历史学科的课外活动,如开设历史讲座、展示学生的历史小文章、搞一些历史性的纪念活动等。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心理,采取有效的方法增强学生的成功心理,这对稳定学习兴趣有极大作用。我们可以结合教学由浅入深的特征,在教学过程中,对每一层次的内容,作出达标的要求,对学生每达到一个层次,进行及时的评价和鼓励,让学生觉得自己是一个成功者,有信心进入下一个层次学习。再比如针对每个学生不同的情况,让他们在不同的场合获得不同的成功感觉,可以对在课堂上回答问题正确的学生作出当众表扬;可以对作业中有出色解答或独特见解的学生予以高分,教师要对学生的每一点成绩和进步多加以肯定和鼓励,使他们对自己的学习充满信心,最终保持学习历史的稳定兴趣。
四、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所谓发散性思维,就是围绕问题多方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的过程。现行的历史教材,总的来讲比较重视科学性、逻辑性,而对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方面并没有足够的重视。这就需要我们历史教师在教学中来弥补,通过开展“历史小论文”、“历史创作”等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多层次、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例如,一个学生在历史小论文中通过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展开多方面的联想。首先“纵向联想”,指出文天祥视死如归的力量源泉来自在“民族的浩然正气和炽热的爱国之心”;接着展开“逆向联想”,痛斥当今社会上极少数只顾个人利益,而忘了国家利益的社会渣滓;另外还展开“横向联想”,联想到今天的青年学生应该继承中华民族的伟大传统,不能辜负老一辈对我们的殷切期望,把建设祖国的历史重任肩负起来。由一位历史人物的事迹,这位同学就展开了如此丰富的联想,充分体现了创造性思维发散性的特点。如果经常开展这类活动,会极大地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五、实施有效合作的学习
合作的学习是新的课程理念所强调主要学习方式之一,合作活动的开展体现了共同目标下,学生个人独立活动和小组成员协作交流的有机结合。人人参与、智慧共享和共同发展是合作学习的目的,可见,独立是合作的基。诨疃杏Ω鋈说乃伎己突疃粝伦愎坏氖奔,才可能给学生提供发挥各自所能的机会实现有意义的合作。教师确定合作内容后,应根据学生实际,指导其分配合作任务。所有的合作组内都需要任务分配,即前面所述的角色分配。还有些合作需要组间的任务分配,教师在尊重学生选择的基础上适当考虑组间的任务分配,如探究“第二次世界大战”、“二战起因寻源”、“风云人物介绍”、“著名战役剖析”和“法西斯暴行曝光”等。初期,学生的合作意识不强,教师更应重视任务的落实,可用设计活动提纲等方式提示学生。如辨论秦始皇的功与过:首先要陈述秦始皇一生的主要业绩;然后分功绩类、暴政类和有功也有过类来归纳秦始皇一生的主要事迹。在学生独立思考和活动后,首先分小组讨论“你心目中的秦始皇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一问题,小组成员互相交流、互相辨论,形成一定共识,也形成有争议的分歧点,并推选出发言代表;然后再进行课堂辩论。当然,协作的形式也要根据内容而各有侧重,如调查活动的资料交流、实际活动的拟订计划和协同操作等。引导其他学生耐心、礼貌地倾听,鼓励组间的提问和组内的互助解答,教师应着重从学生的学习态度、过程表现、合作精神等加以评价,对于结果只要有理,就应尊重,然后和学生一起探究分析。
以上是本人的实践中进行的探讨,有待进一步的实践来调整和完善,还应兼容其他策略取长补短。我们教师要转变观念,备课中结合学生的实际,分析学生可能存在的一些问题,然后有针对性地去解决,适度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在历史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品质,既有利于提高历史课堂效率,也将有助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