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的暑假,来自浙江大学竺可桢现金三公的55名同学沿着“文军长征”的路线,从杭州出发,沿途经过浙江建德、江西吉安、泰和、广西宜州和贵州湄潭五个城市,重温了当年浙大西迁的历史。
8月4日,同学们正式出发。作为这次活动的启动仪式,同学们顶着下午的炎炎烈日,徒步从浙大玉泉校区抵达浙大之江校区。背负着沉重的行李,行走的路程增添了艰辛,但是没有一位同学叫苦叫累也没有人中途退出。同学们坚毅的精神为这次活动带来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第一站建德:梅城寻迹,江畔行路
8月5日,队员们抵达建德梅城。当地政府热情地接待了大学生们,并派出了向导。竺可桢老院长在西迁时的办学点孔庙,已成为建德二院的一部分,只留下三座办学石碑。旧天主堂已被拆除,林场中的亭子和石碑中也无法寻找到西迁的痕迹。只有设在偏僻小弄堂里的一张石刻,告诉人们竺院长曾在这里住过。队员们一边参观,一边思考,如何保住这块遗迹似乎成为了一个严肃的问题。
下午,队员们沿着新安江畔,以定向越野的形式模拟了一次“小西迁”。在欢乐中同学们同样体会到了西迁当年的艰辛。
第二站?江西:故地重游忆当年
8月7日,队员们抵达江西吉安。1937年12月12日,竺可桢曾造访青原寺,并考虑把青原寺作教室给大一学生用。当天队员们怀着崇敬之情参观了青原寺并重温当年的那段历史。
第二天,队员们参观了曾为浙大西迁办学旧址的白鹭洲中学。尽管旧址尚在维修,但同学们通过老师详细的讲解,对浙大在吉安办学的历史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8月8日,队员们在泰和县博物馆肖馆长的带领下探寻了浙大西迁旧址,在参观过原浙大礼堂、竺校长办公室、原活动室等旧址后,同学们沿着鹅卵石铺就的小道拾级而上,拜祭了竺校长的妻子张侠魂女士和其爱子竺衡之墓地。面对着先人之墓,同学们三鞠躬,向张侠魂女士和竺衡表达自己的敬意与哀思。
第三站宜州:排球赛续西迁之缘
8月10日,抵达宜州的队员们在宜州一中与当地的返乡大学生进行了一场排球友谊赛。在挥洒的汗水和绽放的笑容中,同学们与当地的学生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当年带领浙大走到宜州的竺校长,也把运动的精神带入了宜州。今日同学们也通过运动感受到了当年的那一份情怀。
第四站湄潭:浓浓浙大意,深深求是情
8月12日,队员们抵达本次活动的最后一站——贵州湄潭。湄潭是竺老校长当年率领学生西迁停留最久的地方,这里充满着浙大元素。浙大路、可桢路、浙大小学等地无不使同学们感到亲切。湄潭人民对于浙大学子格外的热情也使同学们倍受感动。
在湄潭求是高级中学最终举办的总结会上,中学的校领导们高度评价了本次活动,认为这是对西迁精神的最好的学习方式。竺可桢现金三公党委副书记钟蓉戎表示,这次活动不仅让同学们身体力行地体会到了文军长征的艰辛,而且让同学们更深刻地理解到了西迁精神乃至求是精神。今后,浙大学子们能够继续发扬这样的“求是”精神,肩负起时代的责任,接过前人的旗帜继续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