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冯杰)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需要得兼,不舍身而取义者也。
公元前320年苏秦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尾声与女子约, 女子三日不至,遇大水尾声抱柱而死。从时间上看, 孔子是公元前483年开始著书,克己复礼的思想大概已经成型,若尾声不是受孔子影响,那也应该是如同孔子一般皆受周礼影响。 愚以为老子的掊击圣人既无政府主义,柏拉图的理想国等同孔子仁礼的目的是相同的,皆是为了百姓,为了国家。只不过孔子的方式是教化与礼仪,更加明晰而已。可见苏秦讲这故事是有原因的。
好了,现在既然孔子及弟子将人民这般教化,国家按照那般实行后,那么问题也随之而来到了。春秋时期晋灵公从看赵盾不爽,派鉏麑前去行刺。凌晨时分发现赵盾穿着朝服假寐于床上时候,他纠结了,心想此时他还不忘恭敬国君,杀了他对不起人民,不杀他则对不起国君,接过是一边良心,一边忠义 只好撞墙。 一个鲜活的生命,错不在己,终被灭杀,只是牺牲品。
这一幕一幕似曾相识,像是一出戏的歌剧和电影,只是形式版本不同。
二十四孝图之一的埋儿奉母图想必为人熟知,郭巨的埋儿的行为的确是很符合他们(统治者)的作风,是为一次华丽的政治宣传。为什么这样说呢?你想,一个出生不久的小生命险些被他们所谓的礼抹杀掉,要是伏尔泰知道的话,多半是会咬牙切齿气个不行。因为他不符合人之天伦物理。牺牲品不只是小孩,还有那个时代的人性。
幕前的表演只是一次次重复的播放,终于它指向了幕后。
鉏麑、郭巨你们可曾了解圣人主张推行的礼法是为了什么?倘若你们真知道,那么鉏麑我想你将会在历史上换一个身份—谏臣,冒死谏言赵盾不可杀。郭巨可能就不会留下骂名—愚孝。当然,也就不可能留在二十四孝图中。九泉之下的人若有灵,我想尾声见到孔子之时的脸色也并不会好看。
孔子为了推行礼和仁而提出中庸思想,那么不妨我们也学一学他中庸的思想,融合自身天赋的人权和他宣扬的道义,而并非投入完全投入他所主张的世界,尽量不,不。是坚决不成为那一幕的主人公。
那唯美的一幕着实令人不敢恭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