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许多城市正面临着一场“新造城运动”,城市之间的竞争日趋白热化。然而,在这样的竞争中,我国不少城市缺乏自我挖掘能力,一味照搬优秀城市的发展经验,造成城市规划“千城一面”、城市精神空洞雷同、城市发展同质化严重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追根究底还是因为缺少城市自身的特色与亮点,因而创建和发展城市品牌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为了进一步探究城市品牌对于城市发展的意义,实践队决定前往襄阳市进行为期四天的实践活动。
据本地的三位实践队员介绍,襄阳,因地处襄水之阳而得名,已有2800多年历史,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汉晋以来,代为重镇”,历代为经济军事要地,素有“华夏第一城池”、“铁打的襄阳”、“兵家必争之地”之称。古城文化、三国文化、汉水文化得以生长,三国大政治家诸葛亮、东汉开国皇帝刘秀、唐诗名流孟浩然、宋代大书画家米芾等也与襄阳有着不解之缘。另外,襄阳还是农业大市、全国36个明星工业城市之一、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之一。拥有独特魅力的襄阳,却并没有因此在众多城市中脱颖而出,这其中的缘由就是引发我们实践探究的源头。
实践初期,队员们在政府门户网站、图书馆、档案室、报社等处收集相关资料。我们了解到,2004年以后襄阳在城市形象宣传口号上先后采用过“名城襄阳,源头三国,流金汉江,忘情山水”、“荆楚发源地、三国文化乡”、“诸葛千古一智圣,孟米诗书两襄阳”、“智者乐居地,传奇襄阳城”、“天下隆中对,传奇襄阳城”等,其中尤以2013推出“天下隆中对,传奇襄阳城”的影响最大。这些城市品牌所诉求的文化主要就是以襄阳古城、古隆中、汉江这三大物质实体为载体的古城文化、三国文化和汉水文化。如今“千古帝乡,智慧襄阳”的品牌塑造更是如此。
为了进一步了解襄阳城市品牌的塑造情况,实践队员们利用两天时间参观了襄阳的古隆中风景区、鹿门寺风景区、米公祠以及昭明台等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不得不说,襄阳的确是一个有浓郁古韵的城市。护城河畔,古朴的城墙穿城而过,斑驳的石块承载着城内千年历史,拾级而上,重檐歇山式城楼高大威严。伫立于此,仿佛又回到战乱年代,那个郭靖黄蓉誓死卫护着的地方。景区内部亦是以清幽逸静的风光为主,重葺的仿古建筑并无华贵之息,游客熙熙攘攘,行走其间,仿佛也能感受到诸葛当年吟出“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恬淡心境。
起初我们对襄阳这座城市的了解,仅限于小说里那个烽烟四起的城池。而历经一番游览,我们才真正体会到它深厚的历史底蕴。襄阳是一个只有亲身体验后才会了解的城市。但这句话对于一个城市来说并非是褒义,它体现的更多的是一个城市品牌策略的失效,文化符号并未对城市的塑造形成应有的影响力。
通过实践队员们对襄阳市民的随机访谈,我们发现,大多数市民对于“千古帝乡,智慧襄阳”这一城市品牌有着强烈的认同感与自豪感,在与他们交谈的过程中,我们总能听到许多耳熟能详的三国故事、文人雅士的故事,而他们热情的讲解,也让我们感受到市民们对于城市文化意识的自觉。有些市民也表示,目前襄阳虽然把握住了历史文化这一基本点,但品牌经营方式仍缺乏创新,经营目的性过于功利,宣传力度有待提升。他们认为如今城市的规划与建设更多的是仿照优秀城市的经验,并没有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而面对这种“格式化”的城市,市民们难以产生真正的归属感。他们希望日后的襄阳并不仅仅是本地人眼中襄阳,而是一个有更多人愿意来了解、感受它的魅力城市。
如市民所说,襄阳的确发现了自身的特色。但另一方面,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城市发展容易忽视城市基本情况的评估,过度追求经济效益。这也是一个在中国城市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它在一定程度上消磨了城市间的差异,更严重地,还导致了物质资源的大面积浪费、生态环境问题的恶化,甚至威胁到人类的生命健康。生活舒适度的降低,使得城市不再成为人们所认可的安居乐业的生活场所。
党的十八大提出,以“新常态”定义当下中国的经济发展阶段,而城市作为发挥着重要经济作用的单位,更应该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适应新形势,谋求新发展。品牌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最重要的无形资产,每一个城市都需要深度挖掘自己的特色与个性,继承并发展与其它城市绝不相仿的上千年历史沉淀,树立起与城市现实状况相符的城市品牌,才能够对城市化建设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并在社会问题的不断解决中,提高城市的核心竞争力,促进城市的可持续性发展。
我们希望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城市真正利用好城市品牌这一文化符号,突破空间的限制,表现出强有力的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