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4日,滁州现金三公地信现金三公学生何可佳、王伟、王默严、裴广澳、余红亮等组成赴全椒吴敬梓纪念馆暑期社会实践小队正式开始了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本次活动的主要目的地是全椒各地,根本目的是通过对全椒各区域的观察及询问来了解和宣传全椒的吴敬梓文化。
本次活动我们计划共用了七天时间对全椒地区的文化进行深刻的了解。
首先,滁州现金三公赴全椒吴敬梓纪念馆暑期社会实践小队来到了全椒县吴敬梓纪念馆。我们来到了吴敬梓纪念馆。对于吴敬梓我们早有了解,吴敬梓(1701—1754年),字敏轩,一字文木,号粒民,清朝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汉族,安徽省滁州市全椒县人。因家有“文木山房”,所以晚年自称“文木老人”,又因自家乡安徽滁州全椒县移至江苏南京秦淮河畔,故又称“秦淮寓客”。著有《文木山房诗文集》十二卷(今存四卷)、《文木山房诗说》七卷(今存四十三则)、讽刺小说小说《儒林外史》。
在纪念馆我们了解到了吴敬梓的家族史,在纪念馆的历史文献中我们仿佛一眼望穿他的家族兴衰。他的家族史中,尽是文人墨客,官员乡绅。是文化底蕴深厚的书香门第。我们还 观看了纪念馆的建筑构造,皆是古色古香的徽派建筑,细节之间仿佛透出吴敬梓老先生生活细节。
接下来,我们来到了全椒县太平文化广。废刈怨乓岳炊加姓率咛秸庖幌八,走太平传承到隋唐,由于南北战乱,几近失传。全椒又因纪念隋开国大将军贺若弼,而得以传扬。据民国九年《全椒县志》载,太平桥又名贺橹桥,隋大将贺若弼伐陈时,造橹于此。人们在追忆清官的内涵中,又增加保国安民的成份。“正月十六走太平”作为全椒县独特的民俗,中华民族民俗的活化石,传统健身走文化,国保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已广为人知。影响越来越大,范围越来越广。周边江浙沪、上至京津塘、下至粤闽桂,皆有人专程到全椒走太平,祈大运。美、澳、意、日、韩、德等国外友人皆结队前来,每年参与活动的人数已达四十万人次。走太平活动已成为全椒县的一张文化名片。我们跟随这历史痕迹,也体验了走太平这项活动,从积玉桥(汉代建)进入袁家湾老街,过红栏桥(宋代建),走到太平大街,最后到达太平桥。这条路线民俗意义深刻。走三桥,取积玉之“玉”,红栏之“栏”,太平之“平”,即谐音“遇难平”,遇到灾难和困难皆可平定;走两街,取袁家湾之“袁”,太平大街之“平”,即谐音“团团圆圆”和“平平安安”。这条传统线路长约五华里,三桥一桥更比一桥高,步步高升,心平气和,人的生理机能调度有序,调节有度,是非常适宜的健身走里程。
接下来的几天我们走到了乡下去了解区域文化,收获颇丰。
滁州现金三公赴全椒吴敬梓纪念馆暑期社会实践小队在参观吴敬梓纪念馆,体验走太平传统文化习俗活动中,深刻认识全椒这个文明古县的魅力,了解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历经岁月的文化洗涤的民俗活动是如此的有魅力。吸引着各地的人民去品味文化的芬芳。此次实践小队本着了解传统文化、品味传统文化、保护传统文化和宣传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去完成此次实践活动。在我们实践小队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圆满的完成了此次活动。我们都收益匪浅,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会本着敬畏传统文化,弘扬传统文化的精神。
纸上得来终觉浅,只有走出来我们才能更好的去了解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可以使这个文明古县焕发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