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7-11日,国际医学史学会第九届学术会议在北京大学召开。来自全球24个国家的200多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中国医科大学党委书记朱京海教授、党委副书记季惠斌教授携中国医科大学东方人文医学研究所医学史研究室部分研究人员参加会议。
本次大会以“全民健康:跨越文化与疆界的历史经验”为主题,分别讨论了中国医学史,替代医学与补充医学史,丝绸之路上的医学与疾病史,国际卫生史、殖民医学史,医学教育的历史,医学史教学,公共卫生史,护理史,医学技术史,身体史与文化研究,GIS、大数据与医学史研究,医学口述史,诺贝尔医学奖,传教医学史,医学化,环境、食物与健康,医学编史学等多个议题。
开幕式上,大会主席韩启德院士致欢迎词。他指出,中国是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文明古国,中国的医学史研究可追溯至公元前一世纪的汉代,太史公司马迁在所著《史记》中有“扁鹊仓公列传”,是我国最早的医学史记载。20世纪30年代,中国医学家王吉民、伍连德有感于国际学界对中国医学了解的匮乏,撰写了英文版《中国医史》,为世界了解中国医学做出了重要贡献,至今该书依然是国外学者研究中国医学史的重要参考。我国医学史学者非常重视医学知识的交流与传播,1941年,经著名医学史家H. Sigerist的推荐,中华医史学会被国际医史学会接受为会员。后因二战的原因,中国与国际医史学会的联系中断。2015年,中国医学史学会再次加入国际医学史学会并积极开展学术交流。此次承办国际医学史学会第九次学会会议,将进一步推动中国医学史者与国际医史学界的交流,推动中国的医学史研究走向世界。
本次大会在主会场作主旨报告的仅为8人。中国医科大学朱京海教授在主会场作了题为《中国医科大学特殊的历史传承》的研究报告。他在报告中指出,中国医科大学的历史,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军事医学史,也是东北的近代医学史。他从解读校徽开始,介绍了中国医科大学的两条线三部分三阶段。在传承部分,通过中国医科大学在沈阳、中国医科大学在辽宁、中国医科大学在中国、中国医科大学在世界四张图片,形象展示了中国医科大学的发展布局。通篇报告向世界学者介绍了中国医科大学的起源、成长、壮大、发展的历程。他强调,中国医科大学的特点就是用红医精神培养白衣天使,报告赢得了热烈掌声,扩大了学校的影响力。
在分论坛上,季惠斌教授代表课题组作了《毛泽东七次到访中国医科大学》的研究报告。他以讲故事的方式,将毛泽东同志先后七次到访中国医科大学的经过介绍出来,既还原历史,又娓娓动听,赢得了与会人员的一致好评;董园园讲师代表课题组作了《司督阁对中国东北高等医学教育的影响》的研究报告,她用英语介绍了司督阁先生在东北地区的行医办学生活经历,重点阐述了他对东北地区高等医学教育的启蒙和影响,得到主持嘉宾点赞。
中国医科大学朱京海教授、季惠斌教授、郭秀芝教授、董园园讲师获得大会主席签发的演讲证书。中国医科大学有5篇论文(工匠精神在中国医科大学的传承—曹颖坤、刘品初、蔡爽;长征路上的中国医科大学--郭秀芝、徐璞、瞿晓昭;毛泽东七次到访中国医科大学--季惠斌、郭秀芝、宗继光;中国医科大学特殊的历史传承--朱京海;司督阁对中国东北高等医学教育的影响—董园园、郭秀芝、周媛媛)入选《国际医学史第九届学术会议》摘要集。
据悉,国际医学史学会成立于1920年,拥有800多位来自全世界50多个国家的会员。本届大会是国际医学史学会第一次在东亚地区召开国际学术会议,会议的组织工作主要由北京大学医学人文研究院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