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干旱生境作物学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于2010年2月经科技部批准组建。实验室以西北干旱生境主要作物马铃薯、小麦、玉米、油菜、啤酒大麦、西甜瓜和中药材等为研究对象,设干旱生境作物生物学基础研究、干旱生境作物种质创新与品种改良和干旱生境作物生产系统调控和管理三个研究方向,通过作物生物学特性改良和重塑、作物适生境的人工创造、作物生产与要素关系的优化调控,实现抗旱节水、高产优质高效、绿色安全和环境友好的作物生产目标。
实验室现有固定人员88人。其中,教授35人,副教授31人,讲师、高级实验员22人。下辖4个省级重点实验室、4个省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省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和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在陇东半湿润易旱地区、陇中半干旱地区、河西干旱地区建有实验研究基地8个。
“十二五”期间,实验室在国际合作项目,国家“973”、“863”计划、科技支撑计划、自然科学基金和农业部公益性行业计划专项、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甘肃省重大专项、科技支撑计划、自然科学基金、省生物技术专项等60余项项目的支撑下,育成马铃薯、小麦、玉米、油菜和啤酒大麦新品种35个;研制成功禾豆间作、冬油菜接茬周年覆盖生态保护性种植模式、禾豆轮作免耕保护性农作体系、秸秆带状覆盖种植模式等高效生产模式12套;各类技术累积推广超过2000万亩,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显著。这些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省部级科技奖一等奖6项、二等奖15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7项,地方技术标准38项;发表学术论文700余篇,SCI收录64篇,出版专著35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