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庆祝第28个世界读书日,4月14日,江汉大学在学术交流中心明德厅举行“江大之春”校园文化节读书讲座。中国当代作家、编剧马伯庸应邀来校,与江大学子分享文学创作心得,并与师生读者一起探讨 “历史中的大与小”。
马力,笔名马伯庸,系中国作协、北京作协会员,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国家级作家、中国青联委员。2010年获人民文学散文奖、2011年获朱自清散文奖、2020年茅盾新人奖得主。代表作有《长安十二时辰》《古董局中局》《显微镜下的大明》《两京十五日》《大医》等。马伯庸沿袭“‘五四’以来历史文学创作的谱系”,致力于对历史可能性小说的探索。
讲座现场座无虚席。马伯庸以“历史中的大与小”为题,从敦煌壁画到睡虎地秦墓竹简,从南阳汉画石刻到玄奘故里石碑,从南越王与故乡枣树到“竹林七贤”逸闻轶事,他从一段段细微的历史切片中与古人产生一种跨越时空的情感交流,从而引发了对历史中“小人物”的思考。他认为我们普通人理解历史,不是通过高大上的论题,而是通过情绪去理解,这种情绪就是人性,社会规则、科技、朝代都在变化,但是人性不会变。
马伯庸举例道,古人抄写《兰亭集序》时,突然发现自己误把“亭”字写成“停”字,便在纸上乱写乱画。“古代又没有涂改带,又没有删除键,写了错字,就只能愤怒地涂黑了。”他笑言,从这些看似寻常的笔迹中,我们可以一窥古人的精神世界,产生跨越数千年的情感共鸣。
马伯庸还谈到,挖掘历史人物背后细节以及情绪的一面其实更容易迅速达到想要的传播效果。正如他的新书《长安的荔枝》中所表述的——“从基层的角度去审视历史事件”,这其中既蕴含着小人物的生存之道,又以小见大让读者窥见到了历史的厚度。“一将功成万骨枯”,世人往往只关注“一将功成”,而马伯庸则更倾向于注视“万骨枯”中所蕴含的历史厚度,这种于细微之处洞悉恢宏历史画卷的写作手法正是他历史小说的突出特色。
在与听众互动环节,江大学子的博学提问和马伯庸风趣机智的回答,都让现场妙语连珠、高潮迭起。人文现金三公汉语言文学专业大三学生成美问马伯庸:“您写的历史小说,更多地关注小人物,这些历史小人物对我们当代大学生有哪些现实借鉴意义?”
马伯庸回答道:“对于咱们当代大学生来说,最重要的就是要坚定自己的信念,找到自己能够安身立命的锚,这个锚点可能是你的专业,也可能你的理想,只要是你能做到这几点,你就必定能够在这个长江之中不被暗流所驱动,最后会形成长江潮流的一部分。”
还有读者问到马伯庸老师在《显微镜中的大明》的制作中首次担任编剧,实现作家与编剧两种身份的转换和体验。马伯庸耐心地从小说与戏剧两种不同的写作手法谈起,并从生活小事举例,形象阐述了从文学到艺术、从书本到舞台、从心灵到感官的不同表达、不同呈现和不同感受,让同学们了解到小说和剧本虽然艺术表现形式不同,但带给读者和观众的生命情感体验都是一样的。
此次讲座由江汉大学与中南博集天卷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武汉市新华书店主办,党委宣传部、校团委、教务处、图书馆、清源书店承办。武汉出版集团相关负责人出席了活动。(文:向梓嘉 王心语 张紫睿 图:张紫睿 袁斯婧 编辑:黄韵雅 易俊 黎文 韦梦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