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主流”骚扰了谁
在“非主流现象”侵袭的众多地方,首当其冲的无疑是学校。学校本是崇尚文化品位的地方,然而,伴随着“非主流”的脚步,中小学校园正在呈现新的态势:一方面是教师们倡导的主流文化的高扬,另一方面却是学生中“非主流文化”的滋长,这无疑增添了学校管理的难度。
同样在为“非主流”苦恼的,还有家庭。面对孩子所崇尚的“非主流文化”,家长的沟通和管教在“代沟”这个挡箭牌前愈发苍白无力,找不到契合的沟通语言,无法进行更多心灵和思想层面的调和。而另一方面,孩子盲从“非主流”的深层原因之一,也正是家长急于改变、不断施压所造成的逆反效果。再加上社会媒体的一些非健康节目,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孩子们的思维与判断,对心智尚未成熟的孩子形成错误价值观的诱导。
在这里,我们姑且不去讨论“非主流现象”的最终结局,只是关心目前被它所熏染的青少年的心理:如何让他们从“非主流”所造成的“非正常”心态中清醒?如何唤醒他们内心深处的自我,培养他们更完整的人格?
首先,我们先来分析一下青少年的心理特征,这是导致他们最易受“非主流”影响的原因。
其一,少年期的矛盾与冲动。青少年的心理和生理变化比较迅速,一旦某方面的教育没有跟上,就容易造成他们的内心矛盾冲突。如果他们迷茫,无法判断是非对错,那么就极易受“非主流”影响。其二,生理发育的逐步成熟。他们开始有了性意识,对应的心理表现就是易兴奋和冲动,神经敏感。其三,抽象的逻辑思维有了发展,但很大程度上还属于经验型,在认识事物和考虑问题时还需要具体的感性经验来支撑,认识还比较片面,易受外界的影响。其四,独立性和差别性已发展到一个新的水平,呈现出较重的逆反心理。实际上用教育学和心理学的观点来看,此时的他们正进入人生的第二次反抗高潮。
综上所述,考虑到他们的这些心理特点,我们在处理“非主流”问题时,应该本着顺势引导的宗旨,而不是一味地铲除封杀。同时,学:图彝ヒ私夂⒆拥男睦,要先了解什么是“非主流”以打开与孩子交流的通道,再进行引导。
什么是真正的“非主流”
还有一种更炫更酷的教育方式,那就是让青少年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非主流”精神。在身体上打洞、PS照片并不是“非主流”,真正的“非主流”是经得起时间考验、具有文化价值、对自己和他人都有益的一种创新、挑战、超越的精神。而社会、媒体、学校、家长的义务就是必须加大对真正的“非主流”思想的宣扬,甚至一些校内的心理咨询师也要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专业心理建设。比如,举办具有真正的“非主流”精神的相关活动,鼓励孩子们自发的创造性学习和生活,鼓励他们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并且塑造现代文化的原创精神。让文化与文明的创新力量穿越主流与非主流的限制,使“追求卓越、积极人生”成为青少年精神世界中的主旋律,将他们培养成为真正的主流精英与非主流精英。
同时,教育和政府部门应该开创和奖励更多能够吸引青少年的文化活动与电视节目,多出版些孩子们爱看并且具有较高品质的心理类读物,充实孩子的心灵,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体味到主流文化的乐趣,而不是一味沉浸于“非主流现象”之中。至于家长则可以参加一些日常家庭心理教育的学:蜕缜嘌悼纬,以免自己在孩子面前无言以对、束手无策,要知道,家长和孩子永远是一起成长的。而对于学校,也应该针对“伪非主流”,采取“引导和限制相结合”的管理措施,积极出击,逐步杜绝孩子们之间的相互传播与影响,让健康积极的文化取向慢慢成为他们的生活主体和心灵主宰。
可以说,解决“非主流现象”对孩子的不良影响,是一项需要全社会同心协力的事业。只有这样,才能逐步让青少年领会到真正的“非主流文化”所蕴涵的知识底蕴与价值观念,在“非主流”的思考中,培养他们非凡的创造力和判断力,让他们的心灵远离庸俗和肤浅,走出逼仄的虚幻世界,变得眼界更加开阔。(宋少卫)
宋少卫:中国人民大学应用心理学硕士,中国学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总课题组副组长,主要研究方向为学习策略与青少年发展心理。中国青少年“学道”运动发起人,国内学习治疗学主要开创者之一,2006年度中国教育写手奖得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