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思考,不断发现
我曾经发过一个帖子:《我们到底要教给学生什么?》。这就是我对教学现状的一个思考。有不少网友对我“质疑教参”表示反对,他们关心的是学习成绩,他们关注的是考试分数。我也是普通教师一个,我能理解他们的心情,但我不能赞同他们的做法。一个教师,死抱着教参不放,其实是很可怜的。“教教材”和“用教材教”绝对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理念。他们的发言,再次证明了老师们的软弱和卑微。我们的老师,在很多时候,屈从了——委屈了自己,服从了所谓的“大气候”!我们都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但我们很多时候却不敢坚持,不敢有自己的声音。这就足见教育者的生存状态,这就足见教育的苍白无力,这就足见教改的步履维艰。我绝没有贬低别人的意思,我过去也常常如此。但是我现在不敢糊涂。
其他学科,我是一个门外汉,我不敢妄加评说。“我的地盘我做主”了,我觉得,语文是该有些灵性的,语文老师是该有些个性的。就语文课堂来讲,它本来该是一个可以无限开拓的空间,应该有“头脑与头脑的碰撞”。每个老师上课都跟教参一样,那干脆就给学生每人发一本教参,让学生自习好了。
做任何事情,我们必须有自己的独立判断。我们不能总把自己的脑袋当作别人思想的跑马场。教书育人,更不能人云亦云。我们的课堂,正是我们自己的试验田。当然,我们要小心翼翼。但我们切不可萎萎缩缩,我们必须在实践中思考,在思考中发现。教学本来就是不断发现问题,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
多交流,不断修正
杜郎口的老师特别羡慕前去听课的人,说哪一天也能像人家那样出去听听课就好了。这就是一种交流的渴望。
闭门造车是肯定不行的。教育是培养人的工作,更需要我们多与外界交流,多与同行切磋。主张交流与主张独立一点也不矛盾,我们并不是要固执己见,更不是要一意孤行。相反,我们要能兼收并蓄,要能取长补短。做得好与不好,对与不对,不是哪一个人说了算的。所以,我们不仅要“请进来”,还要“走出去”。没有条件,也没有关系,不要迷信“外来的和尚会念经”,经常进行同学科同备课组的老师间互听互评课活动,其实也是一种很好的交流。我们还可以利用网络,把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发现和思考写下来,发表到论坛上去。我看人家的文章,人家也看我的文章,我们也欣赏,我们也争论。读书当然也是一种交流,一种间接的交流。总之,有了交流,我们就可以知得失,明是非。这样,我们也才可以不断地对我们自己的思想和行动进行修正,并不断地发展。
多积累,不断丰富
我认为,课是可以而且必须常教常新的。每一堂课都要努力上好,但不可能每一堂课都能上好,尤其是刚“入道”之时。这没有关系,关键是再教这一堂课,要有新的东西,一定要高于曾经上过的这一堂课。怎么才能“新”起来呢?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地积累——素材的积累和反思的积累。《十三岁的际遇》想必很多初中的老师都教过,我第一次教的时候,只让孩子们读了一遍课文,抄写了两遍生字词,摘录了两段优美的文字;再教这篇课文的时候,我不仅跟孩子们一同讨论了作者对北大的感情,还研究了作者为了表达感情而进行的材料的选取和剪裁,更赏析了作者田晓菲曾经发表在《人民文学》上的一首叫《露》的小诗;如果再教,我会和孩子们一起比较阅读2008年第20期《读者》上桑桑的一篇《我们的花地》。当然,这样做去做一个老师是会很累的,但真的这样去做了,谁说就没有快乐随之而来呢?
经验是财富。做老师的要不断地积累经验,这样,我们的内涵才能不断得以丰富。
多总结,不断提升
我的身边,有很多老师,有些就是曾经教过我的老师,他们不少人教了多少年的书了,多少年后和多少年前,基本上没有什么变化。甚至还有些所谓的名师,一堂课不走样地上了好多年。我有时候,想得都有点儿害怕起来,怕我将来也是这个样子。有一句诗是这么说的:“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我现在把它拿来比喻我们的教育教学活动。真的,“花”相似而“人”不同啊。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一定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困惑,有自己的思考,有自己的发现。我总爱把这些撞击我内心的东西写下来。有不少教育教学论文陆续在《江苏教育》、《中小学管理》、《中国教师报》、《中国教师》、《班主任之友》等报刊上发表了。08年,我还把这些文字结集为《醒时的梦》,由中国戏剧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了。以后的路,我还将继续前行。我们只有不断总结,我们才能不断提升。
没有一蹴而就的成功,教育也不是什么热闹的事业。苦练我们教育者自己的“内功”吧,不要被媒体蛊惑了我们的耳朵。只要我们不断地追求,我们的人生,就一定会像周杰伦在《蜗牛》中所唱的那样——
……重重的壳挂着轻轻的仰望/我要一步一步往上爬/在最高点乘着叶片往前飞/让风吹干流过的泪和汗/总有一天我有属于我的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