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明,一座美丽的生态岛。也许是大自然的绮丽风光,给了学校开展人文教育的天然“阳光”和先天“优势”。
不过,更让人信服的是,他们把人文教育作为培育学生人文素养的“引擎”,倾注了后天的“努力”和“心血”。作为上海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崇明中学尽管地处远郊,但浓郁的人文教育氛围,犹如生态岛那般清新。学校每学年定期开展女生节、艺术节、科技节、合唱节、体育节、读书节等专项活动,让学生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中接受熏陶、锻炼能力。5月高二学生成人教育月活动、7月“崇明百里行”社会实践考察活动、9月革命传统主题教育活动等,成为学生展示才华、全面提升人文素养的大舞台。
在这里,人文素养沃土深深“浇灌”,人文营养乳汁绵绵“滴灌”,催生了一批“人文达人”。
情景镜头 语文三大赛事“大满贯”
“崇明中学的学生真会写,又能辩,在市级层面组织的征文和辩论赛中,总能看到他们的身影,而且成为‘获奖专业户’”,一位经常应邀担任评委的老资格语文名师,脱口而出这样说。
现代文、古诗文、作文,俗称为上海市语文学科的三大竞赛。在这三大竞赛中,近几年由该校语文教研组辅导的学生参赛成绩喜人。其中,2007年古诗文竞赛有3人获一等奖,22人获其他等第奖,积分列全市第一;2009年现代文竞赛有3人获一等奖,21人获其他等第奖,积分也列全市第一;2010年作文竞赛有6人获一等奖,13人获其他等第奖,积分同样为全市第一。至此,学校在这三大竞赛中赢得了“大满贯”。单单作文竞赛的6个一等奖就引发了上海多家媒体的广泛关注,《中文自修》2011年第1期对学校获奖情况和6名同学作了专门采访和报道。
难道,人杰地灵的崇明就该出能言善辩的达人吗?到过这所学校,并与学生接触过的人,后来都会发现得奖背后的事实,原来学校的人文教育特别有韵味和妙招。
人文教育的“背景”:在校园环境上盛开经典文化
学校深知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对育人的影响,因而将经典文化有机地融入到整个校园文化体系之中,立意高远,内蕴厚重,赋予整个校园以教育灵魂。10尊中国古典名人塑像,承载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辉煌文明;教学楼、办公楼走廊过道悬挂的古典诗词名言警句、名人字画,激励人心、催人奋进;喷水池边“仁、义、礼、智、信”五常柱,巍然屹立,昭示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首任校长曹柄麟先生的青铜雕像,启示着学生时刻铭记历史和社会赋予的责任。这些经典元素为校园营造了浓厚的文化氛围,感染、引领学生通向五千年的中华文化,人人争取成为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者。
画外音:丰富实在的校园文化布置,起到了传播人文精神的作用。这样的“背景”有潜移默化的渗透功效。
人文教育的“载体”:在课程活动上汲取经典文化
研读传统经典,传承民族文化。该校从2007年起,随着《两纲》教育的掀起与全面铺开,在县教育局的统一部署下,在县德育室的精心指导下,“走近中华经典文化”活动已成为学校开展民族精神教育,进行人文素养培育的重要抓手。文化育人、文化育德,已渐成学校德育的特色,学生提高了人文素养,夯实了国学基。×宋幕,陶冶了道德情操,改变了行为习惯。
以校本教材《古诗词200首》和《走近经典古诗文》为主要抓手,引导学生诵读经典诗文。语文组按照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主线,精心整编,形成篇章:高一年级《劝学励志篇》、《修身礼仪篇》,学习目标:正其身,端其形,立大志,树雄心。高二年级《田园风光篇》、《亲情友情篇》,学习目标:理解并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尊重自然规律,学会人文关怀,培养开阔视野,关心人本身的可持续发展。高三年级《爱国爱民篇》、《军旅生活篇》,学习目标:关心国家和社会发展,树立为国分忧、为民解困的负责思想,增强国家意识,培养爱国情怀,强化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定量自学 高一新生进校之初就人手一本《古诗词200首》和《走近经典古诗文》,用于高中三年阅读。语文教师以一个星期为单位,给学生布置诵读内容,提出诵读要求。如《劝学励志篇》、《修身礼仪篇》每星期给学生布置四小篇(首),要求学生每天抽5—8分钟的时间进行诵读。
集体诵读 学校要求每位学生通过三年的学习,对读本的每个篇目都能熟读成诵,为此每周二、四的早读课上,由语文老师组织全体学生诵读本年级相关篇目。学生在每次课前要集体诵读,一方面巩固前面的内容,一方面也背记本周的内容。在早读中,老师还引导学生变换方式进行诵读,以增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
经典剖析 每周四中午的午会课时间,由语文教师对诗文进行剖析。在此基础上,语文组经过集体探讨后圈划一定量的经典的传世名篇,要求学生能背诵默写,使学生不仅能诵之于口,而且能熟稔于心,并最终流淌进自己的思想血液里。
教学渗透 语文教师将读本的教学与现行教材基础篇目的教学互相渗透,并且按照《上海市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指导纲要》提出的要求,将国家意识、文化认同、公民人格教育渗透于经典古诗文的教育教学中,以培育学生的民族精神。
拓展选修 学校注重在拓展型课程教学中渗透经典文化知识,鼓励教师开发相关拓展型课程,有计划地每学期安排一定数量的课程供高一、高二年级有兴趣的学生自主选修,最近三年来每学年都有200人次左右的学生选修10余门相关的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