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评价除具有一定的鉴定、指挥、导向、激励性外,更重要的是还具有一定的人文性。但在如火如荼的课堂教学改革实践中,广大教师在认识和行为上出现了一些偏差,亟待引起足够重视。笔者认为:课堂教学评价必须解决好赏识与否定的问题,必须解决好关注学生与关注教师的问题,必须解决好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的问题。
一、“赏识”不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评价学生的唯一法宝
课改以来,“赏识教育”备受青睐,尤其在课堂教学评价改革的潮流中,赏识似乎更是灵丹妙药。走进课堂,只要你稍加留意,“你真行!”“你真棒!”“你好聪明!”“你的回答太精彩了!”诸如此类赏识评价比比皆是。
针对中国古代“棍棒教育”而提出的赏识教育,它固然体现了一种崭新的教育理念。虽然真诚的期待会使“汉斯获得纯真的爱情”,罗森塔尔的《课堂中的皮格马利翁效应》也在用铁的事实证明,教师的“正强化”期望,对于培养健康人格、挖掘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具有一定意义。相当多的教师由于对赏识教育的理解比较片面,课堂评价中出现了表扬声不断、夸奖语连连的现象。笔者认为:“赏识”不是课堂教学中评价学生的唯一法宝。赏识评价对正常的课堂教学评价来说是必须的,但应有一个度,而不应拘泥于一种形式。
赏识需要区别对待: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由于他们判断是非的能力、与人交流的能力、知识储备的数量等多方面的原因,他们的言行很易于被一些直观的、表象的事物所诱导,因而“赏识”评价或期待评价往往会产生出乎意料的效果。而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说,如果教师在课堂评价中一味肯定赞扬,长此以往,不但不会刺激他们持久的学习欲望,让他们产生新的兴奋点,还容易让学生在教师的耳濡目染、熏陶诱导下,养成油腔滑调、只会说好话的习气;养成只听得表扬、见不得批评的习惯,养成遇事避重就轻的毛。谎刹皇凳虑笫堑姆缙,养成“天下只有老子好”的作风。教师滥用赏识、动辄表扬,更有可能助长学生虚荣心,让学生“迷失自我”,不利于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想想我们教育的目的,你的学生若因过多的赏识评价,而连做人的起码标准都没有了,树立了自信、积累了知识的他于己于国又有什么意义呢?
所以,课堂评价中,必须纠正赏识泛滥、表扬成灾的现象。要正确运用好“赏识”,就必须兼容必要的“批评”“否定”。既要学会竖起大拇指,又要善于立起小拇指。学生回答问题观点有偏差,教师给予及时的指正,学生才可以有认识的提高;学生思路观点不准确,教师给予适时的修正,学生才可以有正确的思维。大海美丽,就是因为有了浪花的翻滚;课堂精彩,就是因为有了另类的声音。赏识可以让学生获得尊重、自信,否定同样可以让学生获得认可、心动。赏识与否定是孪生姊妹,只有恰当使用,才可成为课堂评价中的灵丹妙药,切不可重赏识轻否定。
二、课堂教学评价改革,并不否定对教师教学行为的评价
作为教育底蕴深厚的中国,历经几千年的发展衍变,直到今天如火如荼的课改实验,任何时候的教育都在印证着一个亘古不变的真理,那便是——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
现金三公发布的《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中提出:在课堂教学评价活动中,既要关注学生的发展,也要关注教师的成长。加之,也有相当多的教研员、教育管理者为了彰显他们“评价”的新意,往往在评课过程中过多强调对学生的关注。因此,有相当多的教师在日常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思想上形成了:拍,以为课改以来的课堂教学就只看教师怎样“忽悠”学生了,把更多的注意力锁定在了学生身上,从根本上忽视了自身素质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