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而言,诗歌的“形”是显性的、确定的、可操控的,诗歌的“神”是隐性的、:、难言传的。作者写作时是“神”在“形”先,写作的关键是以“形”传“神”;读者阅读时则是“意”在“言”后,阅读的关键是领略“言”外之“意”。
元代诗人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上,断肠人在天涯。” 词的前部是九个名词堆积而成的画面,而有了“断肠人在天涯”的点晴之笔,方能使人荡气回肠,收到寓情于景,亦诗亦画的效果。全词寥寥二十八个字,组成一个完整画面,这个“画”面就是形,而透过“形”可以看到它的“神”。具体说这里表现的“神”就是暮秋傍晚远离故乡有旅人思念亲人痛断肝肠的心绪。如果结合词作者马致远生世,其前半生曾任浙江行省务官,并在他乡漂泊,晚年退隐。由此,我们还可以发现本诗的叙事原形,也可以说是作者抒发他自己漂泊他乡的凄凉情感。
现代新诗余光中的《乡愁》(人教版本,九年级上册),以“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等具体的物象之“形”整合出的作者情感态度的“神”是:由个人思念亲人的“小我”之愁升华为整个中华民族盼望祖国统一的“大我”之愁。
2006年四川高考语文的诗歌鉴赏题取材为宋宋代诗人则密的《夜归》:“夜深归客依筇行,冷磷依萤聚土塍。村店月昏泥径滑,竹窗斜漏补衣灯。”考题为““竹窗斜漏补衣灯”这一耐人寻味的画面中蕴含了哪些感情?请简要赏析。”诗中作者所写的“形”是人物的行为动作,即青灯之下母亲(或妻子)正在一针一线地缝补衣裳,读者可从此生发出许多联想和虚构,完成丰富而生动的人物形象的塑造。在这一塑造的过程中即可体会到隐藏在背后的思想感情,即一方面游子思亲思乡,另一方面家人亦关心挂念远离家乡的游子。这种内在神蕴的获得是通过对外在形象的描述的反复体味揣摩而实现的。“形”与“神”的整合在这一句中作者是以眼前情景抒发胸中块垒,“形”与“神”一并存于作者心中,而读者则是透过表象的语言挖掘出内在的思想感情,“形”与“神”一也并存于读者心中。
三、方法论·还原索隐
从本体论和认识论理清诗歌构思写作的基本规律特征之后,我们就比较好探讨诗歌教学的方法论问题了。
诗歌教学的根本方法,一曰还原,二曰索隐。所谓“还原”,就是要通过想象把作者在诗歌创作之初的未经感情同化、未经艺术加工的原生形态构建起来。因为在西方的现象学看来一切经过语言陈述和艺术加工的现象(诗歌作品)都是作者观念化、情感化、价值化的产物,要对其进行研究赏析,就得把它“悬搁”,去其表象的蒙蔽,还原其最原生的状态。诗歌作品的还原最主要的就是要找出其中的叙事原形,发现作者写作的灵感源头。所谓“索隐”,就是要通过分析体味探求隐微奥秘的情感志趣,领会作者所言之志、所抒之情、所写之意(此义绝非牵强附会找寻隐秘、隐私之索隐派)。中国古典诗歌向有“意象”之说,“意”者即为“隐”,往往幽微奥秘,需要通过对“象”的揣摩探求(即“索”)而获得,从显性的、细节的“象”中获取隐性的、抽象的“意”。
还原索隐之为诗歌阅读之法其实古已有之。宋代苏轼《东坡题跋》下卷《书摩诘蓝田烟雨图》评论唐代王维的作品中指出:“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苏轼以画味诗,以诗观画,即为还原之法。宋代学者罗大经在其《鹤林玉露》中评杜甫《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一联云:“万里,地之远也;悲秋,时之惨凄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ゼ惨玻惶,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即将杜甫的诗句还原为杜甫的生平际遇,在联想与想象中读者可据此勾画出杜甫坎坷漂泊的一生,体会杜甫悲怆凄凉的境况。近代国学大师黄侃评论李商隐的《马嵬》一首言其“讽意至深,用笔至细”,其“讽意至深”之说即有索隐之意。其实,传统的诗歌教学方法中对意象、意境、炼字的分析也是属索隐之门径。对“象”“境”“字”的分析鉴赏等最终也还是要落实到“意”上面来,也就是探求隐微奥秘的情感志趣。
2006年全国高考语文试卷第一套诗歌鉴赏题取材宋代诗人黄庭坚的《题竹石牧牛》:“野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阿童三尺棰,御此老觳觫。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年砺角犹可,牛斗残我竹。”设题之一为“你认为这幅竹石牧牛图在作者心目中的含意是什么?有人认为作者在诗中“厚于竹而薄于石”,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说明。”要解答此题,需要两个层次的还原和索隐。首先要还原到“子瞻画丛竹怪石,伯时增前坡牧儿骑牛,(黄庭坚)戏咏”的情态,把握作者此时的情趣意态;其次还要继续还原到“竹”“石”“牛”“童”四者农村野外生活的原生态,体会其中隐微奥秘,并借助对“竹”“石”意象的理解不难看出作者心目中的真实含义是对田园牧歌式的生活的向往。至于“竹”与“石”作者当然没有厚薄之分,因为都是田园牧歌的一部分,都代表了作者的高洁追求。
现代新诗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人教版本,高中第一册)教学的基本思路亦可是还原索隐。其基本的故事原形是:他日寻梦到康桥,今日孤单游康桥。作者提供的想象空间是:他日所寻何梦?今日何以孤单?内中有何隐情有何意旨?
需要指出的是,还原索隐作为诗歌教学的基本方法,是一般性的方法,是基本解构的思路,与其他习用已久的多种方法并不矛盾,更不排斥,而是涵盖与包容。意象的分析,意境的感悟,炼字炼句的比较等等,都还是在索隐的思路之下,都是要从诗歌的语言情景的具体描述中探求隐微奥秘的情感志趣。建立在还原索隐之下的诗歌阅读教学可以有助于抓住教学重点,避免教学老师面面俱到,而学生不知所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