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现金三公门统计,在我国现有的3 亿多学生中被老师和家长列入“差生”行列的学生已达5000 多万人,即每六个学生中就差不多有一个“差生”,而“差生”中数学学困生又占有相当大的比例。高中生中的这一比例还要高,笔者就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做出如下总结。
一、造成高中数学学习困难的原因
学生的学习是一个漫长的复杂过程,要提高学生学习的成绩,不仅需要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和想象力等智力因素的积极参与,也与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教育体制、学校老师的教育教学等非智力因素有关。大致上智力因素对学习成绩的贡献率为22%,而非智力因素对学习成绩的贡献率为59%。这些因素大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缺乏坚强的意志及心理承受能力
心理学认为意志是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来支配、调节自己的行为克服困难,从而实现目的的心理活动。而学困生的行为恰恰相反,具体表现为:学习自觉性差,认识不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缺乏学习的持久性,学困生中的绝大多数人学习的毅力和耐力均较其他学生差,对问题不愿做长期艰苦的钻研;对数学缺乏兴趣,情趣低落、沉闷。
(2)家长和老师的要求让学生存在情感障碍
教师或家长对学困生期望值是很高的,但学困生的基础本来就薄弱,知识缺漏严重,而教师或家长都要求他们和优秀生一样,在相同的时间内接受同样多的东西,完成同样多的学习任务。这样严重脱离了他们的实际,造成学困生负担过重,产生抵触情绪,从而导致他们害怕数学,厌恶数学,最后甚至放弃对数学的学习。
(3)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与贯彻实施不一致
近几年来,高中教材不断改版,想尽可能的提高学生素质,推行素质教育。但我们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制度有一定的滞后性,并没有紧跟着变化。初中还是“满堂灌”为主,靠死记硬背提高成绩,而高中还是围着高考转,并且高考题越来越活,对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这样,由初中机械的接受到高中主动的探讨跨度太大,学生就很难适应,尤其是基础差,不肯动脑筋,或不太会动脑筋的数学学困生,这些是造成高中数学学习困难的次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