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是教育教学的对象,更是教育教学中可以开发和利用的资源。教师开发学生资源必须遵循“心中有学生、眼中有资源”的原则。教师首先要全面了解学生(学生的性格特点、知识基础、技能技巧、个性特长等),结合学生实际设计教学,在可能出现的生成点留下伏笔,做好应对的准备,同时保持应有的警觉,及时捕捉意料之外的闪光点,加以利用。这些资源取之于生、用之于生,将在教学中起到积极的作用,收到良好的效果。
个性阅读——
发现理解性资源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是课文学习的基础。
首先,要关注学生对文章内容的选择需求。为了满足学生选择学习的需要,很多教师常用“选择你喜欢的段落学习”的方法。不同的学生由于知识结构、兴趣偏向、特长倾向、阅读个性等方面的差异,会有所选择偏好,并形成个性化的解读,然后通过交流,达到信息互补、理解全文的目的。
其次,在引导学生朗读时,教师应该及时发现学生因对文本的不同理解而形成的不同读法。同一篇文章,不同的学生会产生不同的感受、不同的表达习惯,因而表现出不同的朗读效果。这种表面的背后,隐藏着学生内在的理解和思考,有经验的教师在学生读完后一定会追问,你为什么这样读?你是怎样想的?通过学生自我表达,说出自己对课文的独特感受,将内在思考与外在表达有机地统一起来,形成个性色彩的阅读理解资源。
错误呈现——
发现分析性资源
对于学生的错误,教师通常看到的是消极面,因此千方百计避免或减少学生出错。其实,学生课堂上的错误往往蕴含着丰富的学习资源。
首先,在认识上,错是一种必然,是真实教学过程的反映。一问即答、一答即对、一对即过,个别优秀生的反馈代替不了所有的学生,表面的顺利往往会掩盖学生学习中的真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