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现代化的最终达成,相当程度上取决于作为教育主体力量的教师富于创新智慧的开拓性教育实践。全球化教育语境迫切要求教师角色的历史性创新。
由知识传授者到智慧和精神资源开发者
全球化已经并将继续催生教育基本理念的诸多深刻转换。在知识观方面,全球化知识经济的新环境,使知识的创新和文明的传播出现了基于知识、注重更新、追求升级换代,并且知识更新周期短、数量大的新特征,这样,知识的传授从传统的过去时转向新颖的未来时。在学习观方面,突破空间阻隔的国际互联网,正在并终将把全球的学校、研究所、图书馆和其他种种信息资源联结起来,构成一个庞大和复杂的资源库,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将被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自主式学习所取代。个体的志向、兴趣和精神发展的种种需求,将上升为学习的主导性力量。在教师观方面,随着全球化语境中学生个人的知识来源多元化, 教师不再被视作知识的唯一拥有者和化身,其功能主要不是传授知识,而是引导和激励学生探寻、发现和创造性运用知识,并与之和谐共享。教师工作由传授知识变为开发学生智慧和精神资源, 职责更为全面、使命更加重要。
使每个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路
这些教育理念的诸多变化,必然对教师传统角色形成新的挑战。以全球化视角来看,教师所关注的并不是通常所谓的灌输条理分明的知识,而是保护使每个学生找到适合自己道路的环境条件。由此可以管窥教师因其职责转换而引发的一系列角色创新。
首先, 教师要成为学生教育学意义上的交往者, 以平等的人格、除伪的语言,同步实行与学生的人际交往与心灵交流。其内容除了曾被视为人类力量表征的系统化学科知识外,更有激活知识、导向创新的态度、情感、意义和价值的生成;其形式更不是含有强加性意味的施予,而是充分尊重学生自主地位的共享型“对话”。作为全人格和全心灵的交往者,教师既不视学生为承纳知识的容器,也不被学生视作获取系统化知识的对象和手段,从而历史性地突破了互相功利化和互相物化这种偏狭的教育模式。由于教师以平等的姿态接纳交互主体的差异性、独特性甚至是局限性,并将这些视作极其珍贵、极其重要的教育资源,而不是以严密预设的目标来封闭开放性对话的“边界”, 因此, 教师全方位超越了知识提供者、人生设计者之类传统的“权威”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