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又是一个躁动的典型。
他常控制不好自己的情绪,有时一件小事也可令他火气上升。他说他也想改变一下自己,但他还是小毛病不断发脾气,上课讲话,给班干难堪……并且中段考后他的成绩下滑了,老师找到他,他流了泪,说一个女孩的大眼睛扰得他心神不定,甚至忘了自己的竞争对手,他说他试过很多方法,很想忘了这双眼睛总是忘不了。但老师又发现他课室的书桌上居然公布着他的爱情宣言:“最爱你的人是我,你怎么舍得我难过!”还有两段独白:“她仍是若无其事为什么,算了!罢了!忘了!”“没有人会明白,没有人会理解,没有人会体谅,全世界的人们,没有人,没有人你们全都不理解”。旁边空白处,好几个横七竖八的“恨”字组成了恨力四射的辐射状,还特地加了个说明“不要撕掉。”面对此,老师只能说:“不是你不能忘记,而是你还不愿意忘记,在要求别人理解自己之前是否应先问问自己也对别人予以了包容与理解?”
评述者语:青春期是个艰难的时期,处于其间的青少年的生理、心理、社会地位、权利与义务皆处于青黄不接阶段,要顺利走过这个时期需要经历太多的自我斗争。有些于大人来说是小事对他们来说却成了大事,如上网吧玩游戏机(许多学校定出了有关的处分条例);有些于大人来说是受支持的事于他们来说却成了被压制的事,如恋爱与性,但偏偏他们自身生理的成熟和外在环境都不断地诱惑他们。这就产生了矛盾。矛盾之中有些人放纵自己,败下阵来,有些人约束自己,成为赢家,两者之间的分水岭在于意志是否坚定,所以,培养学生的意志力应是班主任长抓不总的工作其任务是使学生在跌倒滚爬中仍能站起来在各种诱惑面前仍能坚决地击败心魔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当中总能坚持不懈。
四、后进者之心
D长得可爱极了,圆嘟嘟的脸蛋圆嘟嘟的身子,每当见到他,老师总忍不住笑着捏捏他下课的时候,同学们也喜欢摸摸他,但日子久了,他的有些行为逐渐引起了同学的不满,也凝结了老师的笑容。
他太喜欢动了,上课的时候,他老爱说废话,同桌说他每节课能连续有5分钟安静就是奇迹;老师讲课过程中涉及到一些敏感字眼,他的丰富联想便发挥作用了,话题被他扯开,引起哄笑,当然,他喜欢参加课堂内组织的一些活动,如演课本剧等,但他常歪曲甚至颠倒文意。
他常缺交作业,学习委员找到他时他说不会做,有时干脆说不想做,学习上的被动导致了他成绩的落后他的成绩总在班中倒数第一,最好的一次是倒数第二,但当父母责备他时,他说他已经很努力了。
他用“努力”这个词亦并非强词夺理。规矩中有云:缺交作业累计5次~1 0次者将受公开批评,虽则自修课上他常懒懒散散,无所事事,但每当老师告诉他缺交作业已达5次时他总着急,求老师给他补过的机会然后匆匆忙忙补回部分作业以使缺交次数少于5次(但作业的质量实在不敢恭维)。这在他的小学阶段是不会有的事情,他爸爸说:“过去他是作业想做就做,想不做就不做,学校也是想去就去想不去就不去。实话说,我也知道他在很努力地转变,很辛苦地努力。”其实他的转变又何止这些?一直到上中学,他还不会刷牙嗽口洗脸冲凉呢。现在,他会用电动牙刷了也基本能保证每天洗澡了。
他的情绪大起大落,高兴时到处窜,不高兴时像刺猬,老师同学碰他一下他就发火问他为什么生气,他说他不知道;问他怎样才能高兴,他说是成绩好。他说:“我是差生。”“我成了老师的眼中钉,同学们也不喜欢跟我玩。”老师问他:你为什么用一个“差”字来概括自己呢?尽管老师批评你多些,但并非说明你是老师的眼中钉,同学们也对你的优点予以了肯定,大家不是选你为文娱积极分子吗?他说:“那有什么用?成绩好才有用。”“既然你重视成绩,那为什么不多加努力呢?”同学问他,他说:“如果我能回答的话我就努力了。”
评述者语:面对这类学生,作为老师,我们心中涌起更多的是歉疚,或许正是因为我们过多的抱怨与责备,外加父母同学种种消极的明示与暗示,使他们产生了认识上的错觉,认为自己的全部内涵就是一个“差”宇;或许,又是因为我们太多地以分数论成败,使他们对自己别的方面的优点不予珍视,从这个角度讲,“差生”是我们亲手制造出来的,我们用放大镜来看待他们的缺点,导致了他们也用放大镜来看待自己的缺点。
有一项调查痛切地指出:1 00%的差生是他认定自己是差生,他觉得自己不行,而许多事实包括我们自身的经验也证明了一点人是越看到自己的优点才越有上进心。
有一位老师讲得很好过分强化那些学习暂时有困难行为一时有过失的学生的缺点,就会弱化他们的优点,久而久之,就只见缺点不见优点,作为一个学生,如果认识不到自己的优点并加以发扬,那么就很难成材。班主任对待这些学生的第一件事就是帮助他们认识自己的优点进而恢复自信。
但这“第一件事”要办好并不容易,它需要许多相关工夫:
首先,要探究其“差”的根源。
D的“差”在于习惯不良,而习惯是养成的这习惯的养成,启蒙教育尤其家庭教育需负主要责任:作为一个十几岁的正常儿童,居然没有自己刷牙漱口洗脸冲凉的习惯,简直令人难以置信。可以推断,他在幼年时期受到过分的照料,过分的照料令他不会生活,从而也就不会学习。有人说:生活即是学习,学习也是生活。比如手洗衣服,会洗衣服的人就懂得重点搓洗衣领,衣袖等污迹处,其他地方轻搓一下即可这就需要善于观察,分清重点难点:不会洗衣服的人则不分彼此乱搓乱揉,费时费力不讨好,就这点来说,生活方法不就_是学习方法,生活作风不也好似学习作风吗?许多的事实也表明了这一点学习习惯不好的学生,基本上是生活习惯不好的学生,所以减少父母的过分保护,训练其独立生活的能力是办好这“第一件事”的辅助手段。
其次,要体察其“差”中的不差。
D喜欢扯开老师讲课的话题,演课本剧时故意扭曲文意,目的是想引人发笑,这是他潜意识中渴望受到重视的表现,他通过这种方式“提醒”大家不要忘了他的存在,不要忘了他的聪明才智,尽管这种方式不太恰当,但无可否认这种渴望便是他的“可救”之处,是他的上进心的另一种形式的表现,认识到这一点是办好这“第一件事”的心理基础。
最后是制定方案。
可采取代币制进行积分如完成一次作业得多少分一节课不说废话不搞小动作得多少分,积极回答老师的问题得多少分,积到多少分可以换取他喜欢的某一件物品等(一般由父母提供)。第一周要求较低,第二周提高一点要求,以后要求越来越高,他所能得到的物品我们称之为强化物。在发放强化物时一定要投其所好开始时要轻要。豢衫,若是大物(如一次旅游等)则可帮其开一个“账户”,存入一定量的“钱”,他积到多少分可从“账户”中提取多少“钱”,他提取的“钱”达到大物的价值时,才可以兑现这件大物。这种方法在于强化训练,形成良好习惯,良好习惯形成后可取消强化物。值得一提的是最廉价又最无价,最易发放又最有效的强化物不是物质,而是附于精神的社会性强化物,如“太好了”,“你能行”等语言及抚摩、点头、微笑、翘大拇指等动作。所以,不吝啬我们的赞美与欣赏是办好这“第一件事”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