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中学英语课堂教学还存在许多问题,如课堂教学的效率不高,课堂的气氛沉闷;或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采用“满堂灌”和“填鸭式”的教法,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等等受到抑制。笔者认为,要激活课堂的教与学、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须通过三个步骤来实现:
一、认真备课、熟悉教材是有效引导课堂教学的前提。
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对于从事教学第一线的教师来说,一堂高质量的课与教师课前的充分准备是分不开的,对于英语教师来说也是同样的。英语教师备课不仅要熟悉新课标,还要通晓教材的重点、难点。当然,除了这些以外,英语教师还必须清楚地了解自己所教的所有学生的特点。对于老师来说,不了解自己的学生,就无法有针对性地进行备课,也就不能设计出一系列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手段。在了解学生特点的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备课,这是有效提高英语课堂教学的前提。《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善于结合实际教学需要,灵活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教材的内容、教学方法等进行适当的取舍或调整以符合或贴近自己所教的学生的实际水平……”。
1.对教材的内容做到了如指掌,根据教材的难易度制订出适合本班学生的教法。
认真备课的前提就是要熟悉教材,对于英语教师来说,备好英语课的法则就是要“走进教材”。英语教师不要做英语教材的奴隶,而要做英语教材的主人。英语首先是一门课程,英语教材只是英语课程的文本载体,任何的文本都只是教学的一个工具、一种手段,工具有先进和落后之分,教材也有它的优点和缺点,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教材。作为一名优秀的英语教师,不应只会教教材,而应学会如何用教材去教学生,即对现有教材进行深入研究,先根据教材的难易程度,再根据学生的认知实际等具体情况进行优化整合,制定出适合自己学生的教法。
2.熟悉教材,清晰了解学生的能力水平,教学做到有的放矢、有效引导。
熟悉教材,又清晰了解自己学生的不同水平和能力,这就要求教师“走出教材”,放眼于所有学生。“走出教材”是指教师在正确把握教材的前提下,站在“课程和教法要适应每一个学生发展”的高度,开拓思路、打开视野,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经历与经验,不同的学识水平以及社会实践、社区资源、历史文化,乃至相邻学科相关知识等重新对教材进行整合,开展“增、删、调、改”等处理工作,使教材逐渐变为教师可以教的教材和学生能够学的教材,为学生体验式地学、探究式地学、互助合作式地学创造条件,达到教学有的放矢、最后有效引导学生学好英语。
笔者以前在教人教版第六模块Unit 2 Poems时,为了让学生欣赏一些中英现代和古代的名诗,先后补充了唐诗《乐府》/Folk-song-styled-verse、唐诗《春晓》/Spring Morning,徐志摩《再别康桥》/Saying Good-bye to Cambridge Again 和英美诗歌A Perfect Day、 Afred的 Ring Our, Wind Bells等;我在教第五模块Unit 1 Great Scientists 中的Reading Task : Finding the solution.这一课时就发现,这一课的任务比较抽象,里面通过数学家的故事介绍了一个数学原理,这篇文章如果删去,感到太可惜,因为它是一篇很有意义的好文章,如果不删去,则内容又太抽象,学生不容易理解,上课也很枯燥,怎么办?经过反复思考,我决定通过简化和细化的方式来处理这篇课文。这样一来,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再比如,在教授第一模块到第五模块时遇到许多偏难的听力练习题时,我就把它们改成“完型填空”或变成“True or False”的训练题,这样,学生就有信心、有能力完成这些训练题,轻松掌握了相关的知识。
变通是体现一个优秀教师活用教材去教,而不象普通教师刻板地教教材的根本区别,也是使学生较易掌握知识的办法。当然,对教材的变通有多种多样的方式,可以变难为易,也可以变易为难,可以变对话为短文,也可以变阅读为听力,可以把前面的内容放后面,也可以把后面的内容提到前面,可以把知识点分散,也可以把知识点集中。关键是要结合学生的认知实际,并符合新课标的要求,用新课程标准做衡量和评价尺度,以学生容易掌握教学目标为目的进行变通和调节。
通过这些教学方式的改革和创新,我明显感觉到自己所教班级学生的英语学习积极性高涨,学生课堂注意力高度集中,整个课堂气氛也随之浓郁,教学效率无疑也大大提高。而且学生参与教学互动的程度大幅度提高。
二、设法使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是激活英语课堂教学的主要途径。
在新课程的理念指导下,课堂教学要求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而是学生自主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学生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知识学习的探索者和发现者。以学生为主体,使其主动学习,课堂氛围就自然活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