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学习活动:从“机械学习”到“智慧学习”转变。一是构建技术融合的学习环境。即通过构建高速便捷的互联网络、优质共享的数字资源、动态开放的云端平台、泛在个性的学习生态,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其最关键的是在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的指导下,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一方面推进教学活动中“教”与“学”这两种方式改变,重塑教育管理过程;一方面,优化课堂教学中“生”与“师”这两个角色定位,重塑学习活动过程;再一方面,催生教法生态中“硬”(智慧环境)和“软”(策略方法)这两个要素融合,重塑教育教学环境。二是创设技术融合的学习模式。探索教学流程的逆序创新(Reverse Order Innovation),实现以“自主、合作、探究”为特征的新型“教”与“学”,使学生能对学习环境、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养成灵巧、机敏的适应、塑造和选择,推进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升。三是孕育技术融合的学习制度。重点是强化规划衔接协调,加强工作协同和监管协调,多措并举支持信息代建设,做到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建设、统筹运营。
六、产教融合:从“点面结合”向“虚实融合”转变。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出:“学校与社会打成一片,办成开放的学校,学校教育的活力就会增强,诸如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等都可以大大的增强,学生、先生也可以多起来,因为在这样的办法下,不论校内校外,都可以成为师生的”[1]。这是一种前瞻的开放办学理念。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仍然存在着“不紧”、“不实”、“不深”等一些突出问题。一是搭建以助学助教为核心的“链接式”交互平台,促进校企物力资源融合。通过移动互联+空中教室+云端数据等“链接式”交互,让彼此分离的校企教学、生产和实训等资源,实现集成和共享,在线传递教学、培训、生产等真实化、情境化信息,实现教育资源的跨界运用和师生员工的多元交互。二是打造以人才互动为核心的“一站式”服务平台,促进校企人力资源融合。通过建设以人才互动为核心的“一站式”网络平台,及时发布招聘、就业等各类信息,处理兼职教师在线选聘,企业和学生在线双向选择,以及学生企业实习在线申报等一系列工作,实现资源的动态化管理。三是构建以提升效率为核心的“仿真式”智控平台,促进校企管理资源融合。学校依托智慧校园平台,可对学生的企业实践教学、顶岗实习情况等进行动态管理;对专兼职教师的工作情况、学生的学习情况等进行考核管理;对校企合作总体运行情况进行动态分析与管理,从而增强管理的时效性、开放性和实用性。四是建设以转化应用为核心的“集成式”协同平台,促进校企技术资源融合。通过信息化网络系统建设,与政府、行业和企业建立起链接通道。一方面,学校可以互联网为媒介向合作企业和社会提供信息服务、培训服务、咨询服务、研发服务等,更好地服务行业、企业发展;另一方面,及时掌握了解政府、行业和企业发布的最新相关产业发展战略、行业技术标准、师生发明专利、行业发展最新趋势等内容,以及相关科技开发、科研攻关课题信息,以实现无缝链接,精准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