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衷共济
在西部热土点燃青春梦想
每名支教人脑海中,总会浮现服务地那巍峨的群山、湛蓝的天空、辽阔的草原,还有孩子们渴望的眼神。那里需要他们,他们也需要那里。一届届支教人将服务地当作第二故乡,在服务西部的征程中挥洒青春。而他们的故事,远不止教书那些事。
“要做有意义的事,这样人生才更有意义。”第10届支教团团长李康在支教结束后,深深热爱曾经奋斗过的那片热土,毅然辞去待遇良好的工作返回青海,成立了同仁县志愿者协会和同仁县公益协会,建立了七彩小屋、“新希望”培训学:汀昂煤⒆印蔽⑿牌教,继续在这片热土上播撒青春的梦想与希望。他把东西部资源整合起来,做到优势互补,达到双赢、可持续的效果,并将此公益模式归结为“西部1+1”模式。
“在同仁,李康没有干出惊天动地的大事,但他组织的公益活动得到了老乡们的一致认可,也感染更多人参与到志愿服务行列中来。”同仁县团委书记敏飞说,如今,公益成为同仁县的新风尚,每到假期都有家长将孩子交给李康,让他带着一起做公益。
21年来,除了志愿服务新风尚,一届届支教团志愿者还为中西部贫困地区学生带去对深蓝的向往和筑梦交通强国的信念。
“大连海大研究生支教教师在孩子们心中播下了一颗颗奋斗的种子,一颗颗对未来充满憧憬的种子。”云南省团委学校部副部长、永仁县副县长王颢茗说,在支教教师的影响下,很多孩子产生了对海洋的向往,希望有一天为交通强国和海洋强国建设贡献一份力量。
李玉豪是一名来自云南省永仁县的孩子,他的母亲是一名城乡客车司机,从小到大总是坐在母亲的客车上,在云岭大地的盘山险路上颠簸。面对崎岖坎坷的交通状况,年少的他对交通人“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精神品质有着自己的感悟。2017年,在第一届支教团云南服务队的引领下,读高二的他第一次认识了海洋,了解了交通的魅力,从此一颗蕴含希望的种子悄悄在心中生根发芽,蓝色的基因在血脉中涌动。他飞速地汲取养分,数学成绩从刚升入高三的60分直线上升到高考的120分,最终以604分的高考成绩,成为永仁县高考理科状元。
李玉豪说:“作为山里的孩子,我深知交通不便给家乡带来的影响,是这群可爱的老师为我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他毅然决然将第一志愿填报为大连海事大学物流管理专业,完成了“昨天我是你的老师,今天你是我的同学”这一支教团跨越世纪的约定。
如今,支教团已成为各个支教地的旗帜,只要提起大连海事大学,当地人都会竖起大拇指。这是对支教团成员的认可,是对大连海大人助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认可,更是对于交通人服务国家战略的认可。
同心同行
是教育者更是受教育者
支教一年,自教一生。
每一年支教,每名成员不仅为孩子们带去精神食粮,也收获了价值的提升和思想的升华。支教团成员是教育者,更是受教育者。从1999年第一位大连海大人潘晓丹赴青海参与支教开始,一代代支教团成员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