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减负课外增负家长无奈
调查结果直指考试制度之弊
哈尔滨市青少年发展研究中心去年曾与市妇联家庭儿童部联合在全市范围内对近2000个家庭进行家庭教育方面的调查,结果显示80%的孩子参加各种“特长”班,其中学习英语的最多,占37.7%,只有20%的孩子没有上任何特长班。我市的这项调查结果与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另一项调查数据正好呼应。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调查发现,少年儿童在校时间缩短,超过国家规定时间的比例下降。2010年调查显示,小学生平均在学校为6小时10分钟,比国家规定最高时间(6小时)超出10分钟,比2005年减少了1个小时5分钟,小学生在学校时间超过国家规定时间的比例达51.2%,比2005年减少了5.5%;初中生平均在校为7小时48分钟,低于国家规定最高时间(8小时)29分钟,比2005年减少了2小时55分钟,初中生在学校时间超过国家规定时间(8小时以下)的比例达46.3%,比2005年减少了16.8%。这组数据表明,少年儿童在校时间在缩短,超过国家规定时间的比例下降。
学样减负课外增负,这是很多调查都显示的结果,在很多矛头都直指家长的时候,家长们也只能无力而又无耐地承担“增负”的骂名。学校减负在素质教育的语境下无疑是正确的,但是假如中高考制度不做根本改革,简单地禁止学校补课、缩短在校时间,其结果适得其反。在将分数作为单一标准选拔学生的中高考制度之下,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必然聚焦在中高考分数之上,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学校上课时间减少,家长必然转向求助社会培训机构,以“补上”被学校压缩的时间。孩子们很有可能被要求上多个培训班,如此一来加上路途的奔波,比学校开办补课班还累也就很正常。而且当下孩子教育支出已经与买房、养老并列家庭三大支出。据报载,我国由此形成的学科培训市场高达1000亿元以上。
现在政府部门似乎很少理会孩子在课外有多累,教育行政部门只是禁止了学校补课、限制了学校留作业量就完成自己的“分内之事”,而学生和家长们为了适应现有的应试制度而进行的加码恶补都成了家长的罪过与不是。
素质教育理解偏差严重失衡
重分数轻品行助推学生负担
每每谈及现在孩子的课业负担,“素质教育”一词便会被推到台前。现在“素质教育”一词已经深入人心,但是对于素质教育的理解却存在很多偏差。目前最明显的就是家长们片面地将素质教育的一部分理解为全部,表现就是一些特长班的学习。学琴、学画、习字、武术等等这此艺体特长成了素质教育的全部内容,他们认为除了学校里的文化课的学习外,孩子再学其他东西就是素质教育了。
针对这种现象,2007年哈尔滨青少年发展研究中心提出了“人文素质教育”的理念,希望通过多种形式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传授给孩子们,让孩子通过自身的感悟和知行合一的自我实践,形成稳定的内在品质和价值取向。“说得通俗点,我们是要让孩子除了科学文化知识外,还要学会做人做事的方式方法,人文素质教育理念的精髓是优秀道德品质的培养。”王纲说:“《弟子规》中早已经明示:‘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人;有余力,则学文。’要把道德品质的培养放在‘学文’也就是文化知识学习的前面。但是现代的教育正好与之相悖,‘学文’成为头等重要的,而感恩孝义则被忽视甚至遗漏。现在高学历者恶性犯罪的事件频频见诸报端,这让我想起很早以前我们就提出的一个观点:一个人道德品质低下,知识学历越高,对社会的:嵩酱。当代教育常提及的一个观点就是:没有问题孩子,只有问题家长、问题老师,是教育者使教育的天平失衡,才会培养出失衡的孩子。”王纲认为,目前家庭教育中存在的失衡问题,也是造成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睡眠时间被剥夺的主要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