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各学科学法的共性,沈杰认为,通过用脑去思考学到的知识,才有可能变成自己的知识,才能在实践中运用自如,学起来也会觉得轻松。学习的过程一定要踏踏实实,无论学什么东西必须学准,学清楚,然后才能进行到下一环节。另一个共同点,就是基础知识必须要扎实。“数学与其他学科不同的地方,就是数学的逻辑性很强,不需要死记硬背,学起来很灵活,很有趣味性。”
倾听沈杰的心路历程,她的朴实无华,她的发自真心的、没有丝毫空洞的语言,给人以纯真质朴的美感。她的教学心得和人生感悟,实用且极具实效性,看似简单,实则是化繁为简、大道至简。
“走自己的路”,站在国家民族的层面,中国人要走自己的路,是一个大国饱经沧桑、历经磨难之后的经验总结,也是一个民族面向未来、不断发展的方向指南;从个人的角度出发,“走自己的路”是一种心境,一种胆魄,一种善待生命的大爱和一种执着追求真善美的勇气,始终保持精神上的独立与自由,是一个人走向成熟、深刻和卓越的必需。
耕耘:悟道“三个阶段”
曾经有人把教师的成长归纳为四种境界,第一境界是“合格教师”,在此基础上可上升为“经验之师”、“迈向名师”、“走向大家”等更高的境界;也有人把教师的成长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初任教师,然后是胜任教师、精通教师、卓越教师。
“作为老师必须要有自己的追求,至少要有自己喜欢的东西。随着教师的教育信仰不断加深、丰富、完善,直至坚守,最终会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我喜欢数学,对数学的研究就比较深入,从业务发展的角度讲,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
沈杰所说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指刚刚参加工作的时候,在教学上要教得清楚,教得明白,立足于怎样把学生教明白,给学生一种启发。
第二个阶段一般在工几年以后,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这时就要琢磨怎么样教才能让学生学得轻松,让学生在理解和明白的基础上,感到学习数学不再是负担。
第三个阶段是怎么把数学教活,在自己拥有了很多感悟的基础上,由量变进而产生质的飞跃。
教得明白、让学生学得轻松、把数学教活,是沈杰成长过程中依次经历的三个阶段。她所追求的是那种一语道破的境界,就是对于某个问题一眼就能看透,一眼就要看到结果。
在教学的同时,沈杰还担任十几年的班主任工作。她带的班级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学生有一种积极向上、阳光的心态。因为沈杰有追求,她的学生也有着自己的追求。常常有毕业后的学生说起,“老师,是您影响了我。”要想影响学生,老师必须身体力行,要有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有着自己的事业追求。
“当然,老师需要追求业务上的高水平、高境界。你的业务水平高,课讲得好,学生们就会信服你。此外,老师不能与学生家长有什么特殊关系,要一碗水端平,这是一个原则。能够做到这些,你在教育学生,管理班级的时候就会觉得轻松。”
曾经听到有些老师谈及当班主任很辛苦,沈杰却不这样看。“当班主任需要全身心投入,会很累,但我并不认为这是一件苦差事,往往会为班主任能影响一个班的学生积极向上而自得其乐,教育是幸福的。”
教育力量的源泉在于教师的个性,有教学个性的教师往往会独立思考,努力展现自己丰富的学识和素养,这样就有吸引学生的魅力。“走自己的路”的沈杰显然就是这样一位魅力十足的老师,不为那一连串的称号和荣誉,也不为那一篇又一篇的获奖论文,而是因为她独特而鲜明的个性,因为那些在她的数学课堂上受益终生的学生们。
突破:度过教师发展“高原期”
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每一位教师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暂时性的专业成长停滞现象,心理学上称这一现象为教师发展中的“高原现象”。“高原现象”是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带有规律性的现象,处在“高原期”中的教师,专业发展停滞不前,找不到前进的动力,很难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沈杰的成长也遇到过“高原现象”,发生在工作十年左右的时候。那时她对课堂教学驾轻就熟,感觉业务的提升空间也不大了。
2000年,沈杰参加了现金三公举办的首期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班。作为年轻的入选教师,沈杰的视野一下子开阔起来,追求的目标发生了变化。不再停留在满足于课堂教学的层次,而是要在学术上有所提升,形成自己的风格。
她开始静下心来做自己的学术研究,阅读书籍的范围扩展到数学专业以外的教育教学理论和教育心理学。
读书使人充实,并能不断发现自己的欠缺。沈杰每年都给自己订阅十几种专业杂志,在研读的过程中,她不断地思考、验证,并把自己的体会与同行们分享、交流。近几年来,她分别在《数学通讯》、《数学通报》、《中学数学》、《中学数学教学参考》等二十余种专业期刊上发表论文和随笔百余篇,编写教学参考书十余本。她执教的公开课,多次获得省市、东北地区乃至全国的教学优秀课一等奖、“十佳课”,她的教学录像被编入《课堂教学精品系列》师训录像教材中。她的学生中有数十人在全国数学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
“既然选择了做教师,就必须热爱教师这个职业。把自己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学生身上和专业发展上,你自然就会很快成长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