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哈佛大学有一句名言: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让人不断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这句话揭示了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是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主动和善于发现问题,并积极提出可能通过探究解决的问题。问题意识可使学生的思维过程处于主动的探究状态,有利于激发学生勇于探索、创造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地理教学中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和经验,认为可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对学生进行问题意识的培养。
一、营造学生主动发现与提出问题的教学环境
中学生思想活跃、求知欲旺盛,对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这就是问题意识的种子。然而,这颗种子能否萌芽,取决于是否有一个适宜的环境和气氛。但在很多现实的地理课堂教学中,学生还是习惯于让教师提出问题,丝毫不敢越雷池一步,即使有疑问也不敢向教师提问,即使发现了问题也不敢发表自己的见解。造成这种状态的原因一是很大程度上教师没有真正转变教育观念,怕学生提问影响自己的权威,怕打乱教学程序,课堂上学生只有围绕着老师的问题转;二是学生有心理顾虑:如我这个问题是不是太简单了?会不会被同学讥笑,被老师批评?或者又会想:我的问题会不会老师答不出来,让老师下不了台?……所有这些担心心理,都禁锢着学生,使学生有问不敢提,失去了寻找、发现问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因此,地理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首先要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和谐、心理安全的学习环境,消除学生的紧张感和压抑感。这个教学环境须具有以下几个条件:
1、教师要切实转变教育观念,把教学过程视为师生平等参与与平等交往的过程,给学生提供一个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允许学生发表与教师、同学、教材看法不同的意见和看法,并给予理解、鼓励和指导。
2、尊重学生的发现和提问,鼓励学生多问“为什么?”,让学生认识到能提出问题就是参与创造,由此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养成良好的质疑习惯。
3、改变地理教学中过分强调组织性和有序性的倾向,给学生一定的自由度,要允许学生的某些“离题”甚至是“错误”的质疑行为,并给予及时的正确引导。只有在这样的环境和氛围下,才能引导学生由不敢问到敢问、不愿问到乐问、由被动发现到主动发现的转变。
二、创设有利于学生发现与提出问题的学习过程
教师要把问题意识的培养渗透于教学过程的各个方面,精心设计有利于学生主动发现和提出问题的学习过程,使问题意识的培养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课内与课外,使学生养成主动发现与提出问题的习惯。
1、给予学生尝试发现问题的机会
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给予学生充分尝试发现问题的条件和机会,只要是学生通过努力和思考能够发现的问题或知识都可放手让学生去尝试,把发现问题的主动权真正交给学生。如在学习美洲的气候时,激励学生:你能从美洲气候图中发现那些有关美洲气候的信息或问题?然后给学生一定时间读图后,交流自己的发现。结果学生从图像中发现的信息和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①为什么南美洲没有亚寒带针叶林气候和苔原气候?②为什么南北美洲西海岸的气候类型分布面积都比较。冶冉舷脸ぃ竣畚裁幢泵乐薜难呛胍读制蛎婊植寄敲创螅竣芪裁丛谀厦乐奕却炅制蚝腿却菰婊继乇鸫螅空獗却辰萄е薪淌μ岢鑫侍庖幸庖宓枚。因为这些的问题是学生自已探索与思考的结果,不仅能够使学生体验到尝试发现问题的成功乐趣,且能够使学生进一步积极解决自己及同学发现的问题。
2、创设有利于发现问题的情境
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发现问题的兴趣和欲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设计一些生动形象的情境,把学生带进积极思考的活跃状态。如在学习我国南北方自然环境的知识时,用计算机展示我国南北方冬季的景观图片,并配上两个小朋友的对话:
小刚:我们北方一到冬季,树都落叶了,光秃秃的,见不到一点绿色,真没趣。
小芳:那就从我们南方运些树苗过去栽种吧,我们这里可是四季树木常绿,郁郁葱葱呢。
学生一看这些图片和对话, 就纷纷议论了,“为什么南北方冬季景色有哪么大的差异?小芳说的话对不对?、南北方还有哪些方面不同?”等问题很快就提出来了。可见,生动而恰当的情境有助于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
3、加强“提出问题”的训练
教师可充分利用课本中的一些阅读材料,或在一些作业或练习中,设计一些专门训练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信息材料,通过有意识的训练来培养学生利用已知信息或条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如在学习世界的人口时,给学生以下二段材料,要求学生阅读材料后提出相关的合理的问题。结果学生根据材料提出的相关问题有:世界人口增长过快给生态环境带来哪些问题?世界人口增长过快对自然资源有何影响?人类应如何解决增长过快带来的资源和环境问题?……
材料1:科学家们发现以现在的人口增长速度,去预测未来:到2050年左右,地球上70%的自然环境将遭到严重破坏,许多物种灭绝,某些矿产资源枯竭,全球一半以上的国家严重缺水,耕地面积急剧减少。
材料2:世界人口增长过快,使人类对资源过度消耗,在过去30年间人类的经济活动使地球上的生物种类减少了35%,其中淡水生物减少了45%。海洋生物减少了35%。森林物种减少了15%。
4、引导学生在学习总结中提出问题
传统的教学在一个教学内容结束时,教师总要对所学知识进行一个结构性的梳理,进行详细的总结或小结,这种总结固然有利于学生形成知识结构,但不能了解学生还有哪些需要解决的学习问题。因此,可以把这个过程让给学生,引导学生在自我总结的过程中一是寻找出自己还未解决的问题,二是发现新的学习问题。这样不仅可使学生存在的问题通过学生间的讨论或教师的释疑得到有效解决,而新发现的问题又可为后阶段的学习提供一个新的思维起点。如在“西亚”一课,有学生在小结自己所得后提出“在电视新闻中或报纸中,经常可以看到关于西亚或中东问题的报道,如美伊冲突、巴以冲突,为什么这个地区总是冲突不断,成为世界关注最多的地区?”的问题。对于这样的问题,教师可把它作为一个新的探究内容让学生在课外通过搜集资料或同学间讨论等途径去解决。